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雨果和乐队成员一直都在忙碌音乐的事,一方面是为了即将拉开帷幕的巡演练习,做准备;一方面则是在录制新专辑,虽然“几近成名”行还未满半年,但由于乐队已经有了新的想法,又有全新的曲目,而且乐队在这一次巡演之中也打算表演一些新歌,所以百代唱片也就开始筹备第二张专辑的事宜了。
戛纳电影节应该算是一个意外,因为雨果根本忘记了这件事,整天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忙得不可开交,就连“不要为往事而懊恼(Don’t。Look。Back。In。Angr)”的宣传都没有参加,而媒体不断炒作的巅峰对决,乐队成员也都不在意——所以人们才说,历史往往都是在不经意之中创造的。
等听约瑟夫说起的时候,雨果才猛地愣住了,他怎么会忘记了这件事呢,“低俗小说”当年就是在戛纳电影节上一举获得了金棕榈奖扬名全球的,同时也让昆汀-塔伦蒂诺一夜之间成为了新生代演员之中的佼佼者。
虽然说这一次情况有变,男主角变成了雨果,而且男女主角之间的争执似乎也影响到了电影的宣传策略,不知道“低俗小说”还能否按照原定轨迹拿奖,这也是雨果最为好奇的一个悬念。
在戛纳电影节,由于评审制度的原因,每一年金棕榈奖的走势都让人捉摸不透。
戛纳电影节的评选过程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十名以内的少数评委组成评委会,在一位评委会主席的带领下,进行评选。而评委的组成更是五花八门,纵观戛纳六十六年的历史:文人、音乐人、电影人、哲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全部都曾经在这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此,每年格调迥异的评委会,直接导致了金棕榈的审美十分跳跃,完全没有统一性和连贯性可言。其中,评委会主席的权力更是可以用“一手遮天”来形容,当某些特立独行的主席挂帅打印时,投其所好的作品,往往有九成以上的胜算取得胜利,难怪媒体都谴责戛纳电影节炒作的噱头掩盖了艺术的光芒。
以2004年为例,彼时已经功成名就的昆汀-塔伦蒂诺领军的评委会,将金棕榈颁给了纪录片“华氏九一一(Fahrnht。9/11)”,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镜。
所以,评委会的个人喜爱往往就决定了一届电影节的走向,如果说2014年时已经步入八十门槛的奥斯卡是年届耄耋的老人,其六千名评委的审美思路、意识形态依稀都可以辨别出一个方向;那么1946年才问世的戛纳电影节就是一个变化无常的更年期绝望主妇,每年的评委不同,审美自然就不同,甚至就连一个方向都无法摸清。
更重要的是,在戛纳电影节上,当地媒体一致追捧的情况出现,这就意味着灾难的开始,因为逆反心理超强的评委必定会让这部作品颗粒无收。2004年是王。家。卫的“2046”,2005年是大卫-柯南伯格的“暴力史(A。Hstory。Of。Volnc)”,都是因为舆论界异口同声的盛赞而最终落马。这种情况在其他电影节出现,叫做冷门;但是在戛纳电影节出现,就叫做理所当然。
所以,“低俗小说”情况生改变之后,是否已经能够得到今年评委会主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喜爱,着实是一个未知的结果。尽管如此,“低俗小说”整个剧组入围了竞赛单元,获得了前往戛纳宣传的机会,却是没有任何变化的。
由于距离乐队巡演没有剩下多少时间了,所以雨果本来不打算过去戛纳的,但最终还是被说服了。
当其冲是因为乌玛的原因。“低俗小说”拍摄结束转眼就已经四个多月过去了,昆汀一直都在闭关进行电影的后期制作,等他“重见天日”时才现,世界似乎已经是沧海桑田了。
乌玛-瑟曼销声匿迹了四个月,特蕾西-雅各布斯也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任何消息传出来了,相对而言的,雨果凭借着“辛德勒的名单”在奥斯卡上的杰出表演,一举成为如今炙手可热的顶尖大牌,就连汤姆-克鲁斯、阿诺德-施瓦辛格这样的人气演员目前都比不上雨果抢手;而荣耀至死在音乐市场上的腥风血雨更是让人兴奋不已,雨果已经俨然成为全美目前最受瞩目的艺人了。
昆汀根本就没有通知乌玛的打算,反正主角缺席电影节宣传的事也并不稀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雨果再缺席,那么“低俗小说”在戛纳的宣传就会陷入被动了——毕竟仅仅依靠昆汀一个人着实是不够给力。
另外则是出于雨果自身的考虑,现在雨果在北美电影市场是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时期,究竟能够达到什么高度谁也无法预料;可是在欧洲范围里,雨果的影响还是十分有限的,除了一部“辛德勒的名单”之外,其他作品都没有得到欧洲的重视。即使是“辛德勒的名单”,真正受到关注的也是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