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新德里战役(1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9266 字 2022-12-01

.第九十六章回归正位

二月十六日上午,牧浩洋把指挥舰队的重任交给了章玉廷,搭乘舰载运输机,在八架战斗机与一架预警机的掩护下飞往巴基斯坦。护航的战机不会立即返航,而会等到下午跟补充的战斗机一同返回舰队。

当时,舰队仍然处于,把送到卡拉奇的物资运往北部地区,再由中国陆军的后勤部队送往前线。

进攻开始后,中国陆军在向新德里推进的时候,将顺带攻占新德里北部地区,切断印度陆军与克什米尔地区的联系,围歼克什米尔附近的印度军队,然后由巴基斯坦陆军的四个师扫荡克什米尔地区。

南方战场上,巴基斯坦陆军将同步进攻卡奇地区,牵制该方向上的印度军队。

这样一来,如果印度陆军死守新德里,巴基斯坦陆军在南方的进攻将变得轻而易举,根本不会遇到多少麻烦。如果印度陆军放弃了新德里,中国陆军将在占领新德里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沿新德里到卡奇湾的铁路线推进,攻占沿途的重要城市,并且建立一道把印度西北部地区分割出来的战略防线,协助巴基斯坦陆军攻占卡奇地区,再谋求沿恒河向东推进,攻占恒河平原。

事实上,戚凯威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印度军队不可能放弃新德里。

原因很简单,只要新德里沦陷,印度就算战败了,即便印度政府转移到其他地区,也很难改变最终结局。

当然,这不仅仅有军事与政治上的因素,还与印度的国内环境有关。

要知道,在二零四零年之前,中国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还是印度最大的商品出口目的地。可以说,超过三分之一的印度人与中国有经济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全球自然灾害期间,只有中国无偿为印度提供了大批抗癌药物,还向印度派遣了医疗援助人员,帮助了数以亿计的印度人。可以说,在此之前,就算中印关系算不上密切,两国的民间往来也足够频繁。

在投靠美国,与中国对抗的问题上,印度国内的很多民众都持反对意见,并且因此导致在二零三八年之后,印度连续更换了七届政府,平均每届政府的任期不到一年,可是每届政府都奉行亲美政策。

和平时期,印度民众无法影响到受家族控制的印度政局。

可是在战争时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只要中国军队攻占了新德里,扶持一个得到民众支持的亲华政府,那么印度政权的合法性就将受到考验,谁也不能保证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印度民众是否会支持前政府。如果民众集体倒戈的话,那么印度要打的就不是抵抗中国入侵的战争,而是一场大规模内战。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主要战略取向。

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牧浩洋就明确提到,要想长期占领像印度这种国土面积达到三百万平方公里、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占领行动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承受巨大的军事与经济损失。别的不说,如果占领印度全境,至少需要部署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而中国陆军与陆战队的总兵力也就只有八十万,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在海外部署一年的花费就高达数万亿元。真要变成这个样子,中国不但不可能获得战争红利,还会被这场战争拖垮。

显然,这也是美国想要达到的目的。

为此,就得避免占领印度,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攻占新德里之后,扶持亲华政权,组建新印度国防军,然后让印度人打印度人。虽然这么做,会大大降低战争红利,而且长期内战会使中国很难利用印度市场,但是中国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将大大降低,对于即将到来的中美全面战争有很大的帮助。

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之后,印度的战略地位也将大大降低。

说得直接一些,就算不占领印度全境,在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之后,印度都很难在几年之内恢复元气,因此印度不再具有影响中美平衡的战略价值,而将变成南亚地区最贫穷、也是最无足轻重的国家之一。

至少在未来十年之内,印度没有多少战略价值。

至于十年之后,恐怕中国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利用印度,而是如何修复与美国进行全面战争之后的创伤,或者是如何彻底打垮美国。

综合这些因素,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尽可能的缩小大规模地面战争的范围。

也就是说,迅速攻占新德里是中国陆军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而任何违背这一目标的作战行动都没有价值。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不得不向巴基斯坦做出妥协。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牧浩洋已经向巴基斯坦做出承诺,只要巴军能够攻占卡奇地区,中国就不会在战后强调这个问题,即默认巴基斯坦占领该地区的合法性,并且承认巴基斯坦在整个克什米尔地区享有主权。巴基斯坦要做的,只是协助中国陆军作战,不给中国陆军添麻烦,并且在战后承认中国在藏南地区的主权,以及在克什米尔东北地区控制的两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合法性。

当然,这种政治交易,绝对不会公布于众。

原因很简单,这种秘密交易本身就没有合法性,而且也没有任何国家会承认巴基斯坦占领卡奇地区的合法性。

由此可见,不管是牧浩洋、还是戚凯威,都没对巴军抱太大的希望。

以当时的情况,在战争爆发之前,两人就没有想过与巴军协同作战,不然戚凯威也不会把三个集团军派往巴基斯坦。

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这一天,戚凯威拿出了全套作战计划。

按照他的安排,地面战争将在三月十日打响,到时候除了第十三集团军之外,第二十七集团军的大部分部队也将到达巴基斯坦,而其主要任务就是支援第十三集团军,掩护后勤补给线。

相对而言,第二十七集团军的战斗力与装备水平都不差。

只是跟最先换装“未来地面战平台”的第十三集团军相比,依然差了一大截,也就只能干些杂货。

当然,在向新德里推进的时候,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进攻部队。

相反,更应该重视在进入印度境内之后的后勤保障问题,而这将直接决定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能力。

第一百章钢铁洪流

三月十日,地面战斗如期打响。

首先发动进攻的不是中国陆军的第十三集团军,而是巴基斯坦陆军的第三装甲师,该师是巴基斯坦陆军的王牌部队。

在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火力准备之后,第三装甲师越过了印巴边境线,迅速攻占了边境城镇穆讷包,然后沿着铁路线向拥有二十万居民的巴尔梅尔推进。按照巴军制订的进攻计划,在攻占了巴尔梅尔,即在印度境内建立了前进基地之后,将继续向东推进,攻占焦特布尔与巴利,切断从斋蒲尔通往卡奇地区的铁路线与公路线,必要的话,还要继续向东攻占乌代布尔,建立一道足够坚固的战略防线,阻止北面的印度军队南下之后,再向南扫荡整个卡奇地区。

当然,一个师肯定办不到。

为此,巴基斯坦陆军还调动了第七装甲师、第八机械化步兵师、第九步兵师等三支王牌部队,并且出动了第十一独立装甲旅、第十三独立坦克旅、第十六独立步兵旅,以及第四十二炮兵旅、第四十四炮兵旅、第四十五炮兵旅与第四十七炮兵旅,总计投入了十一支主力部队,还为每个王牌师增加了一个独立炮兵旅,总兵力超过二十五万,其中作战部队在十五万以上。

巴基斯坦陆军需要面对的,不过是二十万印度军队。

算上装备上的差距,以及巴基斯坦空军提供的支援,巴军有足够大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巴军在南部地区作战,作战物资全部从卡拉奇运送,后勤补给线的总长度还不到六百公里。

也就是说,巴基斯坦陆军的后勤保障负担相对较小。

可以说,以巴基斯坦陆军的作战能力,攻占卡奇地区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当然,这肯定有中国军队的功劳。

凌晨四点,在只进行了半个小时的炮火准备之后,中国陆军第十三集团军在巴基斯坦陆军越过印巴边境线后大约两个小时,从萨特莱杰河越过了印巴边境线,并且在天亮之前攻占了阿博赫尔。

可以说,中国陆军的进攻更加犀利。

阿博赫尔是一座人口超过三十万的中等规模城市,而且在印度西北边境方向上,属于重兵驻防的军事要地,扼守着直同珀丁达的铁路线与公路线,而珀丁达是新德里西北方向上最重要的铁路与公路枢纽中心,有六条铁路与四条公路在这里交汇,其中两条铁路与两条公路直接通往新德里。可以说,只要中国陆军攻占了珀丁达,就能在两天之内打到新德里,而且不用考虑后勤保障问题。

说得简单一些,珀丁达是新德里的门户,而阿博赫尔是珀丁达的门户。

当时,驻守阿博赫尔的有两个印军师,其中一个是主力装甲师,总兵力接近三万,装备了近千辆坦克与装甲战车,还有六百多门大口径火炮,印军沿着边境线修建了宽度在五公里以上的防线。

即便如此,印度陆军也没能守住防线,甚至没能守住阿博赫尔。

在突破边境防线的战斗中,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装甲旅一直冲在最前面,突前的装甲营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在印军防线上撕开了一道宽度超过五公里的缺口,并且以闪电之势击溃了前来增援的印军装甲部队。

战斗中,该营的四十二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在半个小时之内就击毁了一百多辆印军坦克。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该营没有损失一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只有三辆受创,并且都在前线修复,在当天上午就再次参加战斗。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报告,反装甲作战平台对五千米外的机动目标的命中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击毁率为百分之百。要知道,在这场战斗中,被反装甲作战平台击毁的不仅仅有第三代主战坦克,还有三十多辆m27a1,其中半数是在四千米以外,被反装甲作战平台打出的穿甲弹直接摧毁。

在这个距离上,m27a1根本无法对反装甲作战平台构成威胁。

三辆受创的反装甲作战平台都是在近距离战斗中,被m27a1打出的穿甲弹击中,而且没有一辆被穿甲弹打穿正面装甲,都是在中弹之后,内层装甲甭脱,导致车体与炮塔内的设备受损。因为反装甲平台采用的是无人炮塔,三名乘员都在车体内,所以在受创后没有出现人员阵亡的情况。

可以说,反装甲作战平台经受住了实战考验。

这场战斗,足以证明反装甲作战平台的防护设计较为合理,唯一的欠缺就是,内层装甲存在质量问题。

撕开印军的边境防线后,装甲部队继续推进。

只是,接下来唱主角的不是地面部队,而是空中力量。

当时,中国空军至少动用了三百架战斗机,轮番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重点打击防线后方的印军机动防御部队。为了协助空军作战,第十三集团军出动倾斜旋转翼飞机,向战线前方运送侦察部队,由侦察兵直接为战斗机指引攻击目标。结果就是,装甲部队在向阿博赫尔推进的时候,几乎没有受到阻拦。

印度陆军不是没有反击,而是没有能够反击成功。

在通往阿博赫尔的道路上,至少有上千台印度陆军的坦克车辆被炸毁,绝大部分印度陆军的反击部队在离开阵地后就遭到轰炸。根据印度军队的作战记录,当时印军至少出动了两个旅进行反击,结果都在赶往战场的路上遭到空中打击。在遭受惨重损失,却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到的情况下,这两个旅的士气彻底崩溃,结果在离第十三集团军先头部队仅有几公里的时候就停了下来。幸存的印军官兵没有就地组织防御,而是迅速逃回阿博赫尔,也因此把恐慌情绪带了回去。

天亮前,第十三集团军的先头部队攻入阿博赫尔。

虽然有部分印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是很快就被击溃了,更多的印军根本没有抵抗,而是一股脑的逃走了。

原因很简单,在战斗中,印军官兵发现,他们手上的反装甲武器根本对付不了中国军队的主战坦克。

根据一些印军官兵回忆,曾经有一辆中国坦克在极近的距离上被五枚高超音速动能反坦克导弹直接命中,结果这辆坦克好像根本没事一样,不但接连摧毁了印军的反坦克阵地,还击毁了三辆隐藏在建筑物里的m27a1主战坦克,然后掩护步兵攻占了建筑物,这才撤离了战场。

要知道,印军使用的动能反坦克导弹,能在有效射程内打穿m27a1的正面装甲

当时,中国与美国已经开始淘汰使用聚能破甲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为部队提供了动能反坦克导弹。主要就是,以往的反坦克导弹的飞行速度都比较慢,根本无法突破已经成为第四代主战坦克标配的主动防御系统。只有采用动能穿甲原理,飞行速度在六马赫以上的反坦克导弹才能对付第四代主战坦克。

事实上,动能反坦克导弹,就是单兵手里的反坦克炮。

这种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就是一根次口径高强度金属杆,其材质与穿甲弹差不多,只是依靠高性能火箭发动机把速度提高到六马赫以上,而不是像坦克炮那样,使用化学能或者电磁能使穿甲弹加速。

在动能反坦克导弹出现之后,就有人提出用其取代反坦克炮。

不管怎么说,动能反坦克导弹的性能已经非常接近穿甲弹了,而且不需要安装笨重的火炮系统,一辆坦克少说也能携带数十枚。如果不是电磁炮兴起,特别是线圈电磁炮把穿甲弹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级别,恐怕在研制第五代主战坦克的时候,中国与美国都会用动能反坦克导弹取代坦克炮。

如此先进的反坦克导弹,竟然对付不了反装甲作战平台,印军官兵不害怕才是怪事。

可以说,当时印军对付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有效办法只有两个,一是使用大口径火炮在近距离进行直瞄射击,利用大口径炮弹的巨大威力直接震毁反装甲作战平台,二是在路边埋设数百公斤高能炸药,在反装甲作战平台通过的时候引爆,利用炸药爆炸产生的巨大威力将其摧毁。

可以说,这些都是蛮办法,而且也不是击穿反装甲作战平台的装甲,而是利用巨大的能量将其直接摧毁。

别的不说,如果在反装甲作战平台下面引爆两百公斤炸药,就能将其炸散架。

问题是,在战场上,根本办不到。

在印军全线崩溃后,第十三集团军的一个旅仅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攻占了拥有三十万人口的阿博赫尔。

对阿博赫尔的居民来说,这也许是好事,因为避免了大规模战斗产生的附带伤亡。

如果印军依靠城市拼死抵抗的话,肯定会使很多居民遭殃。在战斗中,中国军队肯定不会严密区分军人与平民。

事实上,在中国军人眼里,所有印度人几乎都长一个样。

攻占了阿博赫尔之后,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部队没有停止前进,而是把占领与清理工作交给了随后赶到的机械化步兵,然后继续向前推进。以“未来地面战平台”的性能,再推进几百公里都不成问题。

第一百零一章高歌猛进

阿博赫尔迅速沦陷,给印度军队敲响了警钟。

为了稳住军心,印度西北战区司令官在当天上午下令枪决了十四名率先带领部队逃跑的前线指挥官,随即下达了死守阵地的命令,要求各级部队战斗到最后一人,绝对不能后退半步。

问题是,不后退就能挡住中国军队吗?

上午十点左右,第十三集团军的前锋部队已经抵达了珀丁达西面大约十五公里处。

面对已经严阵以待的印军,第十三集团军的前锋部队没有停下来,只是把阵容转变为突击队形。

印军能做的,也就是死守阵地。

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残酷,之前还信心满满的印军官兵很快就发现,他们根本无法阻挡那些外形怪异的装甲战车。

与第四代主战坦克相比,反装甲作战平台最大的外形特点就是采用了无人炮塔。

虽然中国与美国在研制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时候,都考虑过采用无人炮塔,但是在研制过程中都放弃了这个方案。主要原因就是,第四代主战坦克依然采用了传统火炮,即便是电热化学炮,也属于传统火炮,因此炮塔不可能做得很小,如果把全部人员都防止在车体内,将导致车体内部空间过于拥挤,而炮塔空间却得不到有效利用。此外,电热化学炮的自动装填系统非常复杂,可靠性不是很高,就算不设置装填手,在必要的时候,也得由车长或者炮长来排除故障。如此一来,就很有必要让车长与炮长留在炮塔内,也就是采用第三代主战坦克的传统布局。

电磁炮取代了电热化学炮之后,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

因为有了电磁炮,所以第五代主战坦克的炮塔可以做得足够小,而且电磁炮不需要使用发射药,而且弹丸质量也比大口径电热化学炮轻得多,因此装填系统更加可靠,鼓掌率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如此一来,就没有必要把车长与炮长留在炮塔里面,也就没有必要采用有人炮塔了。

无人炮塔的最大特点就是外形尺寸小得多,意味着中弹率低得多。

根据第五次中东战争中,阿以双方装甲战的统计结果,在被击毁的坦克中,炮塔中弹率高达百分之四十八,而且半数以上被彻底摧毁的坦克,都是因为炮塔中弹之后,导致储备在炮塔里的弹药殉爆。相反,在车体中弹的情况下,弹药殉爆的几率低得多,大部分损伤都能修复。

由此可见,采用无人炮塔的好处非常突出。

当然,这不是让印军胆怯的主要原因。

因为没有制空权,中国空军的打击又非常猛烈,所以印军把很多主战坦克埋在了反坦克阵地上,只露出炮塔,充当固定反坦克火力点。结果印军却发现,他们这么做根本没有多少意义。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记录,一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在三千五百米外,用一枚穿甲弹打穿了印度坦克前面厚达五米的土墙,然后击穿了m27a1的车体正面装甲,穿甲弹在贯穿了整辆坦克,击毙了驾驶员、穿过中央的战斗舱、摧毁了发动机与变速箱之后,从坦克后部底甲板处穿出,最后穿透了近三米的硬质地面才停下来。该反装甲作战平台打出的第二发穿甲弹直接命中了m27a1的炮塔,在打穿了炮塔正面装甲之后,溅射的碎片击毙了炮塔里的车长与炮长,然后打中了炮塔尾部的弹药舱,引爆了里面的榴弹,最终导致储备在车体里的液体发射药殉爆。这两炮的间隔时间仅仅只有四秒钟,而m27a1在发射药殉爆后,炮塔飞出了十几米。

面对如此犀利的炮火,印军的任何防御手段都没有用。

当然,遭到攻击的不仅仅有埋藏起来的坦克,还有印军的火力点。

在打击步兵火力点的时候,反装甲作战平台使用的不是穿甲弹,而是穿甲威力稍逊,但是具有爆破效果的榴弹。受线圈电磁炮口径限制,榴弹的威力不是很大,但是足以摧毁任何一种步兵火力点。

相对而言,对付步兵火力点,最有效的武器不是反装甲作战平台,而是多用途平台。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以往所说的步兵战车。

当时,多用途作战平台没有配备电磁炮,使用的是口径为四十毫米的机关炮,另外还有一具四联装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在作战使用中,多用途作战平台的主要任务就是伴随反装甲作战平台战斗,对付敌人的步兵与装甲战车。在性能上,机关炮的射速比电磁炮高得多,而且威力也足够大。更重要的是,在对付一些坚固火力点的时候,可以使用配备爆破战斗部的导弹。

当然,在反装甲作战中,多用途作战平台的性能就不怎么样了。

不是动能反坦克导弹的威力不够,而是在防护性能上,多用途作战平台只达到了步兵战车的级别,即只能抵挡小口径穿甲弹。如果被坦克炮发射的穿甲弹击中,后果肯定会非常严重。

战线上,印军的死守很快就变成了无谓牺牲。

在战线被中国军队突破之后,很多印军既没有继续抵抗,也没有逃跑,而是留在了阵地上,等待中国军队收容。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向中国军队投降。

在这场战斗中,至少有七个印军步兵营成建制投降,而且是由营级指挥官率领全营官兵集体投降。

这个结果,恐怕连戚凯威都没想到。

到了当天傍晚,第十三集团军就攻入了珀丁达,占领了中央火车站。

仅仅用了十六个小时,中国陆军就在印度境内突击了一百多公里,占领了印度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中心。

当时,不但印军指挥官不敢相信,连美军顾问都觉得难以置信。

要知道,美国援助给印度的都是美军现役的主力装备,坦克以m27a1为主,还提供了大量的反装甲武器。战争爆发前,美军顾问估计印军至少能在边境防线上坚持一周,有很大的把握守住珀丁达。

显然,这个结果与美军顾问的预测截然不同。

摆在印军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守住新德里?

当然,美军顾问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即中国陆军的主战装备已经全面超越了美国陆军,拥有了跨代优势。这就好比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海湾战争一样,美军的m1a1能够毫不费力的干掉伊拉克的t-72。这种装备性能上的代差,很难通过数量弥补,美国陆军根本比不上中国陆军。

显然,美国陆军必须尽快装备新式主战平台。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到了十日夜间,印度当局必须得做出一个决定:继续留守新德里,还是赶在中国军队打过来之前离开。

以当时的情况,没有任何人相信印军能够守住新德里。

甚至有人认为,只要中国陆军继续推进,能在两天之内攻占新德里,印度陆军连拼死抵抗的机会都没有。

只是,到了下半夜,战局出现了转折。

不是印度陆军反败为胜,而是中国军队在攻占了珀丁达之后,没有向新德里进军,而是开始扫荡周边地区。

这也正是作战计划的一部分。

占领了印度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之后,第十三集团军的主要任务是切断新德里通往克什米尔地区的交通线,为巴基斯坦创造攻占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机会,因此首先就得扫荡珀丁达周边地区。

鉴于先头部队在进攻中的突出表现,第十三集团军把作战部队拆编成了突击集群。

当时,每个突击集群由一个装甲营或者坦克营为核心,配备三十到四十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再辅助一个机械化步兵营,配备四十辆以上的多用途作战平台,在后方则由炮兵营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也就是说,一个突击集群的前线作战兵力还不到一千人。

看上去,作战兵力并不多,可是战斗力绝对足够强大。以十日的战斗来看,一个突击集群的战斗力超过了一个印军装甲师。如果在开阔地带作战的话,甚至能够打垮两个印军师的装甲部队。

十一日凌晨,第十三集团军就派出了六支突击集群,分别沿着铁路线推进。

天亮后,第十三集团军由派出了四支突击集群,分别沿着公路线推进,并且在后方组织了四支突击集群充当预备队。

这一情况,立即被印军发现了。

似乎,印军也因此看到了希望。

当时,连美军顾问都认为,中国军队太托大了,在战线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就让主力突击部队分散作战,等于主动给了印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会,消灭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那么印军就有希望守住新德里,甚至有希望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击败中国军队。

果真如此的话,印军就有希望重创中国陆军,改变战场局面。

当然,即便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只要能够消灭几支突击集群,也能极大的提高印军官兵的士气,打破中国军队无法战胜的神话,迫使中国军队的指挥官采取更加保守的战术,从而挫败中国军队的锐气。

为此,印军开始了积极准备。

第一百零二章陆军的未来

三月十二日,地面战争迎来了第一场正规会战。

严格说来,只能算得上是一场规模较大野外运动战,因为在这场战斗中,中国陆军只动用了两个突击集群,即便算上动用的支援力量,投入的总兵力也就数千人,根本达不到会战标准。

当时,印军的作战意图就是围歼已经攻占了伯蒂亚拉的中国军队。

在十一日下午,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就攻入了伯蒂亚拉,并且在当天晚上占领了这座新德里北面大约二百五十公里处的城市,切断了从新德里到昌迪加尔的交通线,等于围困住了昌迪加尔方向上的十多万印度大军。

对印度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要知道,昌迪加尔是印度西北地区的防御指挥中心,也是面向克什米尔地区与中印西部边境的主要军事重镇。如果昌迪加尔遭到封锁,那么驻守该地的十多万印军,以及北面的数十万印军都在劫难逃。说得严重一点,中国陆军什么都不用中,只需要保持封锁状态就能打垮这些印军。

显然,尽快打通交通线,成为拯救这些印军,守住北部边境地区的关键。

为此,印度陆军不但从昌迪加尔调动了三个师,总计近四万兵力,还从萨哈兰普尔与格尔维尔各出动了一个步兵师,总统投入了五个师、近七万兵力,对仅由一个突击集群占领的伯蒂亚拉发起反击。

从兵力上看,印军是中国军队的七十倍

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在三月十二日凌晨,第十三集团军向伯蒂亚拉增派了一个突击集群,还在后方集中了五个炮兵营。因为已经预料到印军会反击伯蒂亚拉,所以戚凯威还提前安排了空中支援。

结果就是,印军向伯蒂亚拉推进的时候,首先遭到了猛烈的空中打击。

根据印军的作战记录,在反击伯蒂亚拉的战斗中,半数以上的损失来自空中打击,五个师在行军途中就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主战装备,还有数千人员伤亡。最严重的是,突前的部队根本无法集结起来,也就无法在一场战斗中投入足够多的兵力,只能陆续把反击部队派上前线。

这就意味着,印军的反击并不猛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