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这场惨烈的会战,让中国军政两界的要员都认识到,攻占莫斯科绝对不是派几个集团军就能办到的事情,结果黄瀚林授予魏成龙全权,让他率领五十个集团军开赴莫斯科。
当然,从事后的角度来看,这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要知道,在伏尔加格勒会战结束后,面向莫斯科的方向上,美俄联军已经没有战略天险可以守卫了。也就是说,美俄联军根本没有想过要死守莫斯科,也就没有在莫斯科留下多少主力部队。虽然俄罗斯当局动员了近千万的作战人员,但是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平民,其中还有一百多万未成年人。对付这些如同乌合之众的俄军,根本用不了五十个集团军。
当时,伏尔加格勒会战产生的最为重大的影响在地球的另外一边。
到了三月底,中美海军在太平洋上的大决战变得不可避免。谁都知道,在大陆战场进入到关键时刻的时候,不管美国海军是否愿意,都得尽快在太平洋上发动战略进攻,迫使中国转移注意力。
也许,美国海军的战略进攻对中国陆军不会有多大影响。
到二零五四年三月底,中国陆战队的总兵力已经突破三百万,其中前线作战部队达到了四十八个陆战师,还有十二个陆战师将在三个月内完成训练与整编,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应付海洋战场上的地面作战。
可是,只要海洋战场上开打,中国在战略物资的调配上就会更加倾向于海洋战场。
要知道,军队的很多战略物资是通用的,重视海洋战场,就得减轻在地面战场上投入的物资总量。除此之外,海洋战场上的决战,也会对中国的军事工业产生影响,让中国加大与海军有关的军工的生产规模。拿弹药来说,几乎所有兵工厂既在为陆军生产弹药、也在为海军生产弹药,如果海军的需求增加,兵工厂就会提高海军弹药的产量,而兵工厂获得的生产物资并没增加,总体产能也受到了劳动力等因素限制不可能大规模增加,因此必然减少陆军弹药的产量。
当然,在政治层面上,美军在太平洋上发动战略进攻,也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比如,一场海上大决战的胜利消息,肯定能够鼓舞大陆战场上的美俄联军,特别是俄罗斯军民。
事实上,当时迫切希望美军发动战略进攻的,正是俄罗斯当局。
三月初,布鲁希洛夫就向俄罗斯总统提到,应该敦促美国尽快在太平洋上发动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虽然直到埃利斯塔战役结束,俄罗斯总统才意识到,美俄联军守住伏尔加格勒的希望并不大,中国军队很快就能对莫斯科构成威胁,也才因此在三月中旬向美国总统卢卡斯提到,如果美军不能在太平洋战场上有所作为,而是让俄罗斯单独承担中国的全部军事压力,俄罗斯离战败就不远了。但是这个提醒并不迟,因为要到三月底,美国海军才能获得六支航母战斗群。也就是说,就算美国决定在太平洋上发动战略进攻,时间也不会在三月底之前。
到了三月底,美军在太平洋上发动战略进攻的事情基本上确定了下来。
当然,这只是政治层面上的决定。
问题是,当时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弗伦奇坚决反对在五月底之前发动战略进攻,因为舰队的训练工作至少也要持续到五月底。
为了这件事,弗伦奇甚至以辞职来威胁美国总统。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三月二十九日,弗伦奇在回华盛顿述职的时候,明确无误的告诉卢卡斯,如果逼迫他在舰队完成全部训练之前发动战略进攻,他肯定不会率领美国海军的最后希望去送死,只能辞职。
所幸的是,在美军中,没有能够取代弗伦奇的海军将领。
卢卡斯做出了让步,即在四月初发动的战略进攻降低为战略反击,而且可以不动用已经加入战斗序列的主力舰队。
三月的最后一天,卢卡斯还授予弗伦奇五星上将军衔。
当时,弗伦奇是美国海军在此次大战中涌现出的第一位五星上将,仅比马歇尔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晚了一个月。
弗伦奇并不在乎能不能晋升,反而不大乐意,因为这意味着他要重新定做军服。
他在乎的,只是总统不要干预作战行动,更不要强迫他率领舰队出征,让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如何使用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