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司马文正制订的登陆计划,将首先用机降的方式,把部队送到目的地,控制了地表阵地之后,再运送支援炮兵与工程兵。每一块阵地上,陆战队都要开辟出一座拥有一千米跑道的野战机场。这样一来,大型电动运输机就能降落,并且在空载的情况下起飞,以便向岛上运送重型作战装备。
当时,陆战队首先投入了两个师的兵力。
三天之后,也就是四月十四日,第一座野战机场就投入使用。
虽然分配给陆战队的dy-1型大型电动运输机并不多,只有一百多架,但是这些大型电动运输机都是从旺乌努岛与新乔治亚岛起飞的,飞行四百公里左右就能到达目的地,往返飞行一趟、算上装卸货物的时间要不了两个小时,一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在除了日常维护之后一天能飞行八个架次,向瓜达尔卡纳尔岛运送近两千吨货物,而一百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就能在一天之内运送二十万吨货物。
当然,在登陆初期,达不到如此大的运送规模,主要是野战机场太少。
一座只有一千米跑道的野战机场,一天最多能支持一百架次大型电动运输机起降,因此至少需要开辟八座野战机场,才能把一百架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而司马文正规划的就是八处相互独立的防御阵地。
所幸的是,美军完全没有料到,中国陆战队会完全从空中进入,更没料到,中国军队会放弃地面交通。
结果就是,直到四月十八日,美军才组织发动了第一场大规模反击。
可惜的是,此时陆战队已经建起了八处防御阵地,建好了八座野战机场,还开辟了大量供战术运输机起降的场地。
更重要的是,陆战队在这一天让霍尼亚拉港投入使用。
虽然大型电动运输机能够运送几乎所有主战装备与作战物资,而且效率并不低,但是与海运相比,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为了巩固八处防御阵地,需要数百万吨工程物资,而运送这些物资的最佳手段就是海运。按照司马文正的部署,工程物资首先送到霍尼亚拉,再由战术运输机送往前线。
要知道,当时陆战队的战术运输机比大型电动运输机多得多,仅用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术运输机就达到了一千四百架。虽然战术运输机的载重量比大型电动运输机低得多,但是贵在数量众多,而且运输航程更短,从霍尼亚拉到其他七处防御阵地,最近的只有大约五公里,最远的也不到二十公里,毕竟瓜达尔卡纳尔岛就这么大个地方。如此一来,一架载重能力为三十吨的战术运输机一天能飞三十到四十个架次,运送一千吨货物,相当于大型电动运输机的百分之五十。
更重要的是,战术运输机具备短距离起飞与垂直降落的能力,对场地要求不是很高。
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创举。
这场战役,是中国地面部队第一次在战术层面上,完全依靠空运,彻底摆脱地面运输的第一场战斗。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检验了新式地面战术。
要知道,不管是牧浩洋、还是戚凯威,都把空运取代地面运输,看成是实现新式地面战术的基础。
虽然战术层面的空运比较容易实现,早在半个世纪之前,美军在阿富汗战场上就开始在战术层面上以空运取代地面运输,但是在一场双方投入数十万人的大型战役中,完全由空运担纲,这还是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空运行动,具有无比重要的战略意义,比如为今后更大规模的战略空运打下理论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正是随后中国军队攻打澳大利亚的翻版,或者说这场战役,证明了空运能够取代其他运输手段,为前线部队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所需要做的只是解决战术与战略的衔接问题。
事实上,这也是这场战役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要知道,为了满足运输量,陆战队拿战略运输机执行战术空运任务。虽然存在客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战术运输机的数量有限,以及战术运输机无法运载重型装备,但是这种错误的使用方式,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型电动运输机在前线野战机场上起降的时候,很容易遭到攻击,也很容易被轻型防空武器,比如高射炮击落,给陆战队增添了很多麻烦。
当时,陆战队在防御阵地之外的所有作战任务,都与营救被击落的飞行员有关。
在整个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陆战队损失了一百四十九架dy-1、六十架dy-2与四百六十八架战术运输机,有将近五千名机组乘员被击落,其中一千多人阵亡,两千多人被陆战队救了回来,还有近千人失踪或被俘。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空运能力下降,前线作战部队的补给工作受到威胁。
如果司马文正能够用正确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场战役就能按计划完成。
可惜的是,谁也没有打这种仗的经验,所以司马文正不可避免的犯了错误,也就不可避免的把这场战役打成了真正的消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