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纵深战术理论这东西在2战前就有了。比如说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前,诚然,苏联打出过类似斯大林格勒这样的出色反击,但是同样也出现过哈尔科夫反击战、火星行动这种糟糕的结果。尤其是火星行动,被称为朱可夫元帅一生中最大的败笔......。诚然,你可以说苏联在那个时候的战略战术还不成熟,但是,王子认为,最关键的是,优势还不够大......。比如说后世比较有名的巴格拉季昂战役,看看乌克兰阳台德国可怜的兵力以及苏联调集的兵力吧,德国肯定挡不住,就是看能跑多少了。
到了十次斯大林突击的时候,第三帝国已经日薄西山了,用于东线的总体力量已经很少了,面对回血回蓝而且有外援的苏联,输已经是大势所趋了。(注意,不要看东西线坦克有多少,认为德国军工重点是坦克和装甲车辆的人都是不懂的,德国工业投入最多的是两个,一个是弹药,一个是飞机,后者最高的时候占到了军工总产值的38%!坦克才多少?最多似乎不超过10%!)
而这个位面的巴伐利亚军团呢?开战之初的时候,王子使用的战法更倾向于闪电战,因为毕竟是刚从和平时期转入到战争时期,军团规模和装备还没有提升上来,而俄国人又不知道部署纵深防御,所以这个时候在技术装备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使用类似闪电战的做法,在一次攻击中竭尽全力,然后分割包围显然是比较正确的。(当然,因为技术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你想一周之内突进XXX公里也不现实啊!)
而现在呢?经过1年的“热身训练”。巴伐利亚军团的规模已经直线上升,技术装备水平和后勤补给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别看巴伐利亚军团参战的只有55万,但是还有相当数量的预备队,而且参加这次攻击的空军部队大部分也是巴伐利亚王国所属。)在这种情况下,王子认为,在俄属波兰地区,东线德军已经有能力打一场大纵深攻势,全面压迫对方防线,打开缺口之后,装甲部队长驱直入,将战术胜利演变成战役胜利!而利奥波德亲王手下的4个巴伐利亚装甲师,8个快速突击师,以及4个波西米亚师。再加上上空8个飞行联队,总共上千架各种总飞机组成的钢铁洪流就是王子动这场战役的底气!
这一次为了节省装甲力量,以便更好更快的分割包围对手,在第一波突破的过程中,纯种的装甲师将暂时不参与进攻,突破任务主要由步兵和配属的胡蜂突击炮、自行火炮来承担。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俄国人的防线强度和西线的英法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在西线,要突破英法的防线你需要大量的装甲单位硬冲对手的碉堡群、堑壕网。需要为步兵挡子弹,提供火力掩护。而东线呢?根据前线部队的普遍反映,依靠步兵和机动炮兵就可以撕裂俄国最初的几道防线,用装甲兵,反而是对宝贵的摩托行军时间的一种浪费!所以,这次攻击撕开缺口的任务主要交给了快速师,用精锐步兵配合自行直瞄火炮撕开防线。
而为了减少后勤压力,提高攻击速度,这次向纵深方向动攻击的部队并不会携带太大的重炮,如果论比例的话,甚至会比之前的战役低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俄国的火炮密度已经有所下降,而另外一方面是远程火力的压制任务已经从陆军的远程火炮转移到了空军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