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贾府,郭槐心中才稍稍安宁了些,赶紧派人把贾午叫了过来,叮嘱道:“午儿,裴慧走就走了,你千万别做傻事,去劝卫平把她找回来。”
贾午嘴上答应一声,心下却不以为然。
郭槐去见李婉,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试一试自己能否与她共处,毕竟女儿将来也很可能面临左右夫人的局面。事实证明,她根本不可能和李婉很好地相处。而裴慧的品行容貌,都比贾午要胜出一筹,竟跟她与李婉之间的情形有几分相似。一夫二妻和一夫一妻一妾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妻和妾的分别一个天一个地,妾再得宠,都不可能威胁到妻的地位。但左右夫人就不同了,两个都是妻,都可以当家作主。郭槐自然要替女儿多考虑一些了。如果裴慧不是她的亲侄女,她甚至把裴慧弄死的心都有。
但贾午却不同,她性子懒散,也没有郭槐那样的嫉妒心肠。裴慧是她的表妹,两个人从小交好,今后又能够长久生活在一起,她心里自然高兴了。而且她现在是家里的女主人,里里外外免不了有许多事情要她操劳。即便她不愿意主动过问,那些下人们却也要隔三岔五向她汇报一些事情,常常搞得她不胜其烦。如果裴慧进了门,这些事情完全可以丢给她去过问了,谁让她比自己小几岁,又晚进门呢?所以,贾午内心倒是期望裴慧早一点和卫平完婚。
其实,这也是贾午没有真正尝过男女之间的那个滋味。否则,她还愿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丈夫,到时候还真很难说。
…
渐渐又是二十多天过去,洛阳的天气越发地寒冷。这日清晨,一队人马出现在西门外,当先一杆大旗上写着斗大一个“卫”字,正是卫平从凉州班师归来。
其实,卫平昨天下午就到了洛阳郊外,当晚就可以赶回自己的闻喜亭侯府。不过,他现在仍是讨虏监军的身份,在缴纳皇命之前,却不可以擅离职守。所以昨天下午,他一边寻个驿站住下,一边派人向司马炎报捷。捷报前些日子司马炎就已经知道了,这次只是履行个仪式,另外再附上他所写的战报。讨虏护军和讨虏监军只是一字之差,职责却大不相同。马隆的任务是作战,卫平的任务则是代表司马炎对包括马隆在内的三军将士加以监督,卫平自然也要形成自己的报告。投桃报李,在这份报告中,卫平对马隆也是大加赞赏,说他如何如何忠于皇上、忠于朝廷。事实上,只要他们打了胜仗,这报告不管怎么写都无所谓。
今日进城,卫平便直奔皇宫。临近皇城的时候,队伍忽然一分为二。分出来的那队人却拐了个弯,往闻喜亭侯府去了,那队人中有独孤兰和几个胡姬。至于茅班、桓孝则在昨天晚上就直接回了器作坊。士农工商,不管技艺多么高超的工匠,地位都只能排在农人之后,茅班等一干工匠虽然立下大功,却也无缘得见司马炎一面。而那几个胡姬则是众酋长送给卫平的礼物,卫平当然不可能带进宫去。
独孤兰倒是此次应募的勇士之一,而且是卫平的亲兵队长。可惜她并非男儿之身,在军营中还有卫平替她打马虎眼。但宫门搜检严格,万一查出她是女扮男装,非但她自身难保,连卫平都要受了她的牵连,所以卫平才打发她回去,并且把胡岚的名字列入了阵亡者的名单,从此也就没有人会再来查点卫平的那位亲兵队长了。
…
今天正是大朝会,君臣们在大殿上济济一堂。卫平面对的都是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更有一言可决人生死的皇帝司马炎。毕竟卫平是第一次出现在这个场合,就连贾充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不过,卫平经历了这一次的西征,真正见过了血腥的生死搏杀,心理承受能力不知道强大了多少。即使在这样的场合,他依然是侃侃而谈,讲得声情并茂。
司马炎看着眼前这个神情自若、不卑不亢的少年,微微点了点头,忽然转向卫瓘,问道:“卫爱卿,你这侄儿年岁几何?可有婚约?”
贾充听了却心神一敛,抢先奏道:“回皇上,卫平与小女已有婚约。”
身为司马炎的近臣,贾充对皇室的情况了如指掌。司马炎的女儿繁昌公主年方十二,只比卫平小两岁,正是良配。而卫平原本就生得俊美,经历了这次西征之后又平添了许多阳刚之气。当初贾充把女儿许配给卫平,只是为了掩饰家丑。如今见了卫平这番变化,就算没有当初那些事,他也愿意让女儿嫁给卫平。可是卫平和贾午的亲事一直没有公开,如果被司马炎抢先开了口,要招卫平做驸马,那时候才真的麻烦了。相比之下,裴慧的事只能算作小节。
只是贾充这番话说出口,司马炎的脸色却沉了下来。不错,他确实看中了卫平,有心招他为驸马。但是,如果卫平已经跟贾充的女儿有了婚约,这件事自然只有作罢。不过,贾充是他身边的近臣,长女更是他的儿媳,而次女的婚事他却毫不知情,这就有些奇怪了。
何况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司马炎当了皇帝以后,更是把这个基因发扬光大,他很怀疑贾充是突然看中了卫平,抢先横插一杠子。不过,敢跟皇帝抢女婿,这个贾充的胆子现在还真是越来越大了!
即使贾充没有撒谎,卫平确实跟贾充的女儿早有婚约,这件事依然透着可疑。卫平是卫瓘的侄儿,卫平的爵位就是卫瓘让给他的,显见两人关系非常紧密。而贾充、卫瓘都是他信任的重臣,臣子之间互相结亲本是寻常事。但这样两个原本政见不合又都得到皇帝信任的人之间结亲,他却毫不知情,这就让他不得不猜测这两个人究竟想要干什么了。
司马炎看看贾充,又看看卫瓘,神色已经非常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