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别看重名声的年代,当初卫平屡立战功,被任命为奋武将军时,由于声名不显,还惹得朝臣议论纷纷。杨骏同样声名不显,担任高陆县令期间还没有什么建树,现在一下子身居高位,自然遭到群臣的强烈反对。
卫瓘亲自上书,说道:“封侯者,乃为护佑王室,为王室之屏障。后妃者,乃为料理祭祀,弘扬宫中之教化。后父始封,乃用临晋之名。临于晋室之上,此大乱之兆。望皇上三思,收回成命!”
尚书郭奕也奏道:“杨骏量小器窄,能短识浅,岂可担社稷重任!”
卫瓘和郭奕其实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卫瓘倾向于齐王司马攸,而郭奕却是贾充的至亲。郭奕的父亲叫郭镇,郭镇的哥哥就是郭配,而郭配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贾充和裴秀。这两个不同阵营之间,通常都是你反对的我就支持,你支持的我就反对,现在居然一起反对司马炎对杨骏的任命,足见这项任命有多么不得人心。
其他上书反对的朝臣还有很多,然而都被司马炎一一否定,司马炎也有自己的想法。
杨骏平庸无能,就不会出现臣强君弱的局面。杨骏是司马衷生母杨艳的叔父,相当于司马衷的外公,必会对司马衷忠心耿耿。杨骏自己没有儿子,即便产生非分之想也毫无意义,更足以令人放心。
于是,司马炎非但没有采纳群臣的意见,反而又颁下了第二道诏令,任命杨骏的弟弟杨珧为尚书令、卫将军,官居三品,任命杨骏的另一个弟弟杨济为征北将军、太子太傅,同样官居三品。按照官制,只有获封公爵才能位列一品,而放眼整个朝廷,又有几个公爵?杨氏兄弟一个二品,两个三品,荣耀一时无两,洛阳城中皆称其为“三杨”。
过去,杨骏因为官位不高、名声不显、能力有限,哪怕他的女儿当了皇后,依然没有多少权贵跟他结交。也正因为如此,卫岘才能顺利和杨家结为姻亲。而随着杨骏当上车骑将军,聚拢在他周围的人也越来越多。像黄门郎石崇、左军将军傅袛、冯翊太空孙楚、名士朱振、张劭等人都拜于杨骏门下,俨然成了朝中继齐王党、东宫党之后的第三股力量。
…
朝堂上风云变幻,卫平却只岿然不动,继续着他的赚钱大业。
时间到了秋天,邺城、建业、成都三地的卫记酒楼顺利开业,很快就成了当地最为火爆的酒楼,进项虽然不如洛阳的卫记酒楼,却也是财源滚滚。
杏花村酒始终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量,酒坊已经开始购买其他酒楼酿的米酒进行蒸馏再加工。这样一来,酒的产量提高了,但品质也更加难以控制。卫平不得不将杏花村酒分成五级,以酒坛上标注的星数加以区分。当然,不论哪一星级的杏花村酒,几乎每天都会销售一空。毕竟现在的杏花村酒需要同时供应六座酒楼,增加后的产量依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让卫平高兴的是,酒坊终于榨出了他急需的菜油。菜籽一直含有大量油脂,比黄豆更容易出油。不过人们以前只把菜籽作为种子,所以产量很少,直到卫平在自己位于江南的田地里栽种上成片的油菜,他才有了足够的菜籽用来榨油。
这个时候,卫平组建商队的意义开始显露出来。撇开往敕勒川运送物资不谈,江南出产的茶叶、菜籽要送到京城,京城的菜油和杏花村酒要配给卫记酒楼在各地的分店,在这样一个交通和资讯都极其落后的年代,自己的商队总会安全许多,而且也更加方便,不用受制于人。商队在运送货物的同时,卫平还可以借机训练武装护卫,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卫平在江南控制的大量土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普通百姓而言,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衣和食这两大难题,所以粮食和布匹是可以当着货币使用的。如果不是卫平自己的土地,谁又愿意种上大片油菜和茶树?
让卫平感到意外的是,他的印书社刚刚开张就带来了盈利。在当时,纸张虽然已经普及,但重要的典籍仍然是刻在竹简上,纸张更多的是作为书法展示的载体,这一切却随着印书社而改变。
印书社目前刊印的书籍很有限,不过论语、诗经、史记等寥寥数种,自然也少不了左思的三都赋。一本本便携式的小册子再加上精美的装帧,很快便在洛阳城中流行起来,甚至连司马炎听到消息都派人前来购买了几十套。
…
初战告捷,卫平决定趁热打铁,亲自准备封神榜的手稿。
裴慧这个“小财迷”当然也是摩拳擦掌,磨墨相助。她一边磨墨,一边诧异道:“郎君,你这是写的什么?”
卫平停了笔,笑道:“这叫标点符号。”
裴慧奇道:“好好的一篇文章,加上这些又有何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