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巨人的黄昏(上)(2 / 2)

高加索之争由来已久,同盟国早前之所以占得一定的优势,仰仗的固然是德**队的超强战力,但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看,奥斯曼军队才是在这个方向对抗苏俄的主力军,如今奥斯曼帝国政局动荡,军队中的各派系或蠢蠢欲动,或明哲保身,没几个人还有心思跟俄国人干仗,何况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否维持还是个很大的未知数。纵然如此,德国人依然不愿意放弃巴库,他们通过里海的水上线路为巴库驻军提供补给,同时从东欧方向对苏俄施压从不列颠归国休整的第1、第2装甲兵团声势浩大地开赴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北部,数以千计的战机从西欧和中欧转场至东欧的各处航空基地。与之相应,苏俄军队在爱沙尼亚-白俄罗斯-乌克兰边境地区大规模调动,所有部署都转入了防御姿态,西部和西南部城市开始进行军事动员韬光养晦十八载,俄国人终又露出了战斗民族的肌肉!

在俾斯麦和老毛奇的时代,普鲁士成功避免了两线作战,从而赢得了普奥、普法两场重要战争的胜利,为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到了施利芬时代,如何打赢两线作战成了德军将领和参谋们潜心钻研的课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辉煌胜利更让他们信心爆棚,自那之后,德**队的战略思想一如大英帝国巅峰时期的“两强标准”,言必称“同时打赢两场战争”,所以在1933年夏天,德国会在只有爱尔兰给出参战保证的情况下毅然动对美英的战争,其代价就是在不列颠和亚速尔战事最为胶着的时期,德国也不得不在东欧保留40%的陆军战力和30%的空军力量,用以防备跟美英缔结秘密协定的苏俄以百万大军挥师西进。按照德国谍报人员探知的情报,苏俄至少在1933年9月和11月间进行了两次秘密动员,德**方据此判断,若美英联军拿下亚速尔群岛,苏俄政府有八成以上的概率对德宣战,于是在1933年10月,德国进行了第二波动员,超过六十万适龄青年应征入伍,东部地区也相应进行了国防动员,而仅仅一个多月之后,德军总参谋部便因战略形势的变化提出了第一批复员计划,将这六十万预备兵员和二十万一线部队列上了裁撤清单。不久之后,随着意大利、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以及西班牙王国的参战,德**队在占领区的驻军压力进一步减轻,但因皇储小威廉积极筹划跨洋攻击北美的计划,大批部队开始向亚速尔群岛集结,第一批复员计划被暂时推迟。苏俄此时做出强硬举动,自然令德国上下很是愤慨,在两大王牌装甲集群已经部署到东欧的情况下,德军总参谋部又从本土和西欧增调了七个一线兵团、四个重炮师以六个航空兵团,边境地区顿时密布战争阴云。

在德**队的强势压迫下,苏俄政府态度有所缓和,他们同意以谈判的方式协商解决南高加索和巴库问题,期间允许同盟国舰船自由进出巴库港口,德国、奥斯曼、苏俄三方旋即各派代表在巴库举行磋商,然而高加索局势趋缓并没能改变奥斯曼的内乱局面。1934年12月27日,迈吉德二世在伊斯坦布尔皇宫辞世,近卫军统帅瓦西比帕夏及多名维齐尔的力保17岁的小王子马哈茂德登基,未等新苏丹行即位大礼,法提赫麾下的战舰向城防部队开了炮,武装水兵们乘船登陆,而从东边兵临城下的恩维尔也向瓦西比帕夏的近卫军难。驻守伊斯坦布尔的奥斯曼近卫军虽只有三万多人,远少于支持恩维尔的军队,也无力将法提赫指挥的奥斯曼舰队从金角湾赶走,但依托都城的高墙坚壁以及对方不敢大规模动用火炮的忌惮,挡住了夺权者一轮又一轮的进攻。精于世故的瓦西比帕夏之所以敢于挑战掌握奥斯曼陆海军兵权的恩维尔和法提赫,表面看是因为他跟两人素来不合,担心将来遭到清算,实际上他早已通过德国和意大利驻奥斯曼大使向两国开出了非常诱人的条件:只要两国表态支持马哈茂德担任新苏丹,便将波斯东部和南部地区新勘探出来的油田无偿交给两国开采。

意大利政府则垂涎那些新油田,乐于从这场内乱中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德国的政府脑们觉得个软弱年幼的君主和一个愿意出卖国家利益的军政脑要比那些战功卓著、较有自立精神的候选人更为合适,所以在瓦西比帕夏起事之前,两国政要都暗中表态支持,然而等各方兵戎相见,德国方面却生出了重大变故:德皇父子的个人倾向霍然凌驾于客观理智的抉择之上,因为他们支持有着二十多年友好合作关系的恩维尔,而这位坚定的亲德派推选已故苏丹迈吉德二世的另一位堂兄弟年逾五旬而且身有残疾的苏尔曼接任苏丹,所以德国政府最终表态谴责马哈茂德和瓦西比帕夏违逆法制、篡权作乱。

恩维尔和瓦西比各自依仗德国、意大利政府的支持,继续在伊斯坦布尔展开对峙,新苏丹的合法性虽然还存在很大的疑问,却在意大利外交人员的帮助下将一大堆官员委任状往各地,企图让支持者接管各地的军政大权,此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大混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