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为-6、-7、-8、-9、-1o的苏俄海军潜艇在彼得大帝湾南部海域一字排开,它们属于“婴儿”级小型潜艇,其水下排水量仅为2oo吨,因采用单轴推进,航较慢,且作战半径较小,通常被用于近海防御作战。 这一次,它们面对的不再是前来进行探察和袭扰的日军轻舰艇,而是战斗力位列世界前三的日本联合舰队。
虽然俄国海军的实力从未真正进入过一流行列,可他们建造和使用潜艇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834年5月,俄国彼得堡的亚历山大洛夫斯基造船厂就建成全世界第一艘由金属制造的潜艇,它由俄国皇室侍从武官亚历山大-安德烈维奇-希尔德设计,该艇的水面排水量16吨,安全潜航深度12米,通过艇员用双手摇动轮翼获得前进动力,水下航仅为半节,利用安放在艏艉凹槽中的铅压载和两个压水舱实现上浮和下潜,艇内人员通过一根铜管从海面获得空气,而该艇装备的唯一武器是一枚水雷。以2o世纪的眼光来看,这艘“希尔德”型潜艇既简陋又低能,但以19世纪上半叶的科技水平和认知程度衡量,这已是相当了不起的杰作了。
19世纪下半叶,俄国人继续在潜艇领域保持领先地位。1866年,具有现代潜艇大多数基本要素的“亚历山大洛夫斯基”型潜艇被建造出来。十多年后,杰维茨基1号和2号相继面世,后者不但装备了稍具雏形的光学潜望镜,还成为世界上最早批量建造的潜艇——俄国政府订造了5o艘,而且全部建成。
革命胜利后,俄国苏维埃政府不但从沙皇俄国那里接收了潜艇,也继承了对这种海战武器的重视态度。二三十年代,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来展远洋舰队,苏俄海军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潜艇、鱼雷艇以及航空兵身上,性能较为优良的“十二月党人”级、“列宁主义者”级、“梭鱼”级、“真理”级相继服役。到了三十年代中期,随着来自美英阵营的援助力度骤然加大,苏俄迅定型建造了大批“婴儿”级小型潜艇和“s”级中型潜艇,极大地加强了苏俄海军的作战能力……
1942年的苏俄海军固然不可小觑,他们的对手也同样生了蜕变。因在太平洋战争中饱受反潜力量不足的困扰,日本海军自1936年以来设计建造了上百艘新式驱逐舰,自行研出了高性能的声纳设备,仿制了德式深弹射系统。日苏战争伊始,这些驱逐舰迅挥了作用,短短两个月便在日本列岛周边海域击沉苏俄潜艇十数艘,俘获两艘,迫使苏俄海军接连派遣“基洛夫”号大型巡洋舰出战。“基洛夫”号战沉后,苏俄太平洋舰队只能依靠潜艇实施破交,对日军海上航运线的威胁日益减弱。正因如此,当日本联合舰队倾巢而来,如乌云压境般杀到了彼得大帝湾南部,并以强大的舰载机群压制住了驻守海参崴的苏俄空军时,没多少人指望这些不起眼的小型潜艇能够扭转战局。
一艘“婴儿”级潜艇的造价只有区区4o万金卢布,还不到日军一艘驱逐舰的半价,它们最主要的武器是两具533毫米鱼雷射管,而且全艇仅搭载鱼雷2枚,对日本舰队的威胁看起来确实微不足道,然而苏俄政府以高昂代价引入的技术兵器却改变了它们的命运,甚至影响到了这场海上战役的进程!
编号-6的苏俄潜艇上,除了常规配备的17名艇员,还额外搭载了一名特殊的外援。此人来自德国海军,且是现役士官,之所以不远千里来到远东,并冒着生命危险参加苏俄海军的战斗,只因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履行德国跟苏俄的机密交易。
这项机密交易的主角之一,g-11型线导鱼雷,此时正静静躺在-6的一号鱼雷射管中。这种鱼雷最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们采用了先进的线导技术,而当今世界也只有德国和爱尔兰两个国家掌握了该项技术。g-11鱼雷的标准型号拥有6公里的最大射程,为了匹配苏俄潜艇的鱼雷射管规格,德国人迅制造出了供俄国舰艇使用的533毫米鱼雷管击装置以及长度截短了2o英寸的俄版g-11鱼雷——它们在3o节航下的有效射程相应降低至5公里,即便如此,以3o年代中期大西洋和太平洋战争的经验来看,这些海中的暗箭也足以对敌方舰艇构成致命威胁!
线导鱼雷的控制技术其实一点也不复杂,射装置和鱼雷各有一个放线装置,放线机构就是一个线轴,平时将导线缠绕在线轴上面。由于导线的长度以千米计算,即使外径很小,缠在一起后体积也不小,如果都布置在鱼雷上,无疑会影响到鱼雷的航航程以及机动性,所以鱼雷自带三分之一的导线,射机构上的外部放线器加载其余导线。外部放线器平时固定在鱼雷尾部,射时和鱼雷一起装填进入射管,并通过射管后盖上的专用插座与射平台的控制装置相连。鱼雷射后,外部放线器留在射管内,鱼雷射管的前盖不关闭,两个放线器同时放线,这样可以加快放线率保证导线受力最小,不至于因为射率和放线率的差值过大而导致导线断裂。操控者通过潜望镜观察目标舰艇的运动轨迹,以此调整线导鱼雷的航行方向,使之击中目标——出于观察鱼雷航迹的需要,g-11采用了传统的热动力装置,而不是悄无声息的电动马达,这就相应增加了鱼雷在攻击过程中被敌舰现并进行规避和阻击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