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欧美国家有关叙军扫荡巴勒斯坦的新闻报道,部署在耶路撒冷的国联维和部队官兵们确实惆怅过一阵。如果阿拉伯王**队始终无所作为,那么以他们现在的实力是不足以震慑和阻止叙军主力侵入耶路撒冷的,一旦叙军兵临城下,维和部队是不可能与之浴血搏杀的,但参与派遣维和部队的欧洲各国也不可能坐视叙利亚人以武力占领耶路撒冷,所以这种问题通常会以政治外交的方式解决要么是西方国家借国联之名威压叙利亚撤兵,要么是叙利亚不顾一切地夺取耶路撒冷,国联维和部队不战而撤……
所幸的是,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国际**件最终以叙军在特拉维夫城外受挫后自行退兵而结束。事件过程中,叙利亚军队并未接近耶路撒冷,但没人可以断言叙利亚人对耶路撒冷没有野心,毕竟这座宗教圣城是巴勒斯坦地区的核心,而叙利亚人近年来毫不掩饰他们占有巴勒斯坦的**。于是,在耶路撒冷维和行动的问题上,国联执委会内部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大,一些国家认为应当向耶路撒冷增派维和部队,以确保这座极具宗教和历史意义的城市不至于遭受战火和暴乱的摧残,另一些国家则认为应当从耶路撒冷撤出全部维和部队,并让叙利亚和阿拉伯王国通过协商彻底解决他们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领土争端。
耶路撒冷维和行动何去何从,症结不在于国联执委会以及理事国的立场,而在于促叙利亚和阿拉伯王国之间的领土争端能否解决。在国联的调停下,叙利亚和阿拉伯王国再一次回到了谈判桌前,可接下来依然是无休止的争执和辩论。本质上,叙利亚人渴望得到这片土地以及生活于此的居民,从而充实本国的力量,阿拉伯王国的统治者对这片争议之地并无执念,但要求以一种足够体面的方式解决纷争,他们提出了经济补偿或领土交换两种方案,可叙利亚人既没有能力提供巨额的经济补偿,又不愿意将矿产资源丰富的东南部省份割让出去,等到他们下定决心从土耳其和西方国家筹措贷款资金的时候,阿拉伯王国的统治者又改变了主意,只同意将耶路撒冷以北经济相对不达的地区让给叙利亚人,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其余地区,特别是富庶的沿海地区,则是“阿拉伯王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对这两个阿拉伯国家来说,谈判桌上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只好付诸武力。叙利亚军队此前虽在犹太人手里吃了亏,损耗了不少元气,但他们实力犹存,稍作休整很快就能卷土重来,先前突入巴勒斯坦地区的精锐部队依旧在边境地带集结。阿拉伯王国尽管未损一兵一卒,但王室、政府以及军队高层皆背上了消极避战的恶名,导致声望下滑、地位动摇。为了挽回颜面,他们尽遣精锐叙军撤兵不到三天,号称“中东第一雄师”的阿拉伯王国近卫兵团便浩浩荡荡开进了巴勒斯坦。
不过,对于用鲜血和生命抗击侵略者的犹太民兵,阿拉伯王国的统治者非但没有慰问和嘉奖,反而摆出了一副清剿非法武装的架势。
经过了战火的残酷考验,犹太复国主义者愈意识到建立犹太人国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们不甘此前倾注的巨大心血、做出的巨大牺牲就此付诸东流,所以当他们得知阿拉伯王国政府将要开进特拉维夫接管局面时,便迅在入城的必经之路布设防御阵地,据此与阿拉伯王国政府军先遣部队进行对峙。巴勒斯坦地区固然是有争议的混乱之地,但它至少在名义上归属于阿拉伯王国管辖,这里的居民也都是阿拉伯王国的子民,更何况这里的局势正受到欧美国家的广泛关注,对峙双方并没有一语不合便大打出手,而是展开了面对面的谈判阿拉伯王国官方代表要求犹太人解除武装,使特拉维夫恢复到正常秩序,以此为交换,阿拉伯王国政府将对他们非法组织武装、扰乱地方秩序的罪责既往不咎。
阿拉伯王国的官方要求自然是犹太复国主义者不愿意接受的,他们试探着提出了将巴勒斯坦划为自治地区的要求,但遭到了强硬的拒绝。为了向特拉维夫的犹太民兵组织施压,阿拉伯王国调来大股部队,将特拉维夫东南北三面6路团团围住。哈代拉镇之战,犹太民兵在极限状态下以5ooo之众对抗叙军两万多人,而阿拉伯王国的近卫兵团下辖一个近卫骑兵师、两个近卫步兵师、一个近卫炮兵师,总兵力逾六万人,并得到当地阿拉伯人的支持。双方一旦开战,本就筋疲力竭的犹太人根本没有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