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七章象棋小知识
据我国古代传说,象棋是舜明的。舜的弟弟象很坏,好几次想害死舜(《孟子》中曾有记载)。后来舜把他幽禁起来,又怕他寂寞,就制了象棋给他做文娱活动。象棋的“象”字,就代表舜的弟弟。这传说已证明不可信,但据常任侠先生根据王国维氏的一些考据而推断,从这个传说中可以推想到象棋传人我国的路线,他认为象并不是舜的亲弟弟,而是我国以南产象地区(如缅甸等地)的领袖。象与舜曾结成兄弟同盟而战胜其他民族,但后来两人又生冲突。很可能.象棋是从印度经过泰、缅等地而传人中国。近年来华南象棋名手辈出,人才之盛似居全国第一,这虽与象棋先到华南没有什么关系,但在千余年前,华南人就比中原人士先学会象棋。
象棋是我们中国人明的,这本来跟四大明是中国人的杰作一样,乃不争的事实。但是英国人威廉琼斯信口开河,表了一通什么象棋既以象命名,象棋中又有象,中国古代不产象而印度则是产象国,故象史专家们由于一时搞不清几个关键问,从而对中国起源说也失去了几分自信。好在事实毕竟是事实,现在考古掘已经证实,中国古代也产象。自然,威廉琼斯先生的“高论”也就不攻自破了。今天象棋的源地虽以被锁定在中国或印度这两个国度之内,但究竟是中国还是印度,在国际上仍是众说纷纭。近年来人类生命科学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科学家次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意味着人类在破解生命之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也给目前的棋史研究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棋史研究也可以搞一搞“基因工程”,细细剖析一下现行象棋的一些遗传性——现行象棋的身上,一定存在着它源头的有关信息!一旦捕捉到这种信息,象棋起源之谜也就不难揭开了。
我们的前人认定象棋是从博展而来,而博却是黄帝明的。这种看法在象棋古谱《棋谱秘录》、《韬略元机》和《渊深海阔》的序言中都有提及。特别是清代学者梁同书为《渊深海阔》写的那篇序,就极为明确的介绍了当时的一种主流说法“闻昔帝尧按周天度数作围棋,名曰弈;黄帝伐蚩尤而为博;武帝伐纣有天下,易其名曰象棋,言战阵势也。”
尽管以上说法有屈原的《楚辞》、西汉刘向的《说苑》以及西晋张华的《博物志》等历史文献的支持,但由于象棋涉及的源头历史实在太悠久了,悠久得令后人误认为是神话故事(这真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不幸)。料想黄帝不过是原始社会后期父系氏族的一个部落联盟长,凭着那时十分低下的社会生产力,谁能相信黄帝在战争的岁月里会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去创造玩乐的工具呢?但是如果联系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那个“筹”,联系到《古博经》记载的投骰行棋以及棋子升变等博规则,那么我们就会豁然开朗:原来黄帝明的乃是“博”这一生产工具——战筹。正如《博物志》介绍,到了夏代,出现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后,才有一个叫乌曹的臣子根据黄帝运筹的方法,明出“博”这种玩具来献给夏桀的。当年黄帝指挥的只是由一些各自为政的部落队伍结盟而成的部队,缺乏绝对权威的指挥权,因而他在联盟军事民主会议上就采用了以投骰决定某支部队进退的方法来协调己方的兵阵,于是乌曹的博棋中就有了投骰行棋的规则。至于棋子升变为“枭”的有关规定,不过是体现了黄帝部队战时的一种奖励机制,它和后世刘、项灭秦前作出的“先入咸阳者为王”的约定是同一个道理。所以追根刨底的追究起来,说黄帝明了“博”也是没有什么不对的。而投骰决定行棋及棋子升变这两大规则,也就自然成了博棋的基本特征。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又由“博”而衍化出“塞”来,统称“博塞”。它们的区别是,投骰者称博,不投骰者叫塞。到春秋战国时期,“博塞”的流行已是十分普遍了。《庄子骈拇》载:“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谷因为耽于玩博塞,竟连自己所放的羊都跑失了,可见博和塞这些棋戏活动在当时已是深入人心。那么周武帝为什么要将博“易其名曰象棋”呢?只能有一个回答,是社会展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展,商代已有了专职的军队,而到了商代末期,军队中还分化出不同的兵种来。
宋人程颢诗句“车马尚存周战法”,就启示我们,周武帝在讨伐商纣的战争中,已用上了“车”“马”这两个当时比较新式的兵种,并且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么在夺得天下后,周武帝的那一班随战臣属在玩博的时候,极有可能兴高采烈地给博加进了“车”“马”这两个兵种,借以歌颂周天子的武力天下无敌。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博戏,跟旧博戏不同之处,它是多种的(原来的博塞都是单一兵种)。而周武帝当然会觉得这种新博戏是属于自己的“专利”,为了标榜自己功比三王,也就欣欣然地为新博“易其名曰象棋”了。所以,说象棋为商末周初之际诞生,大概也是不会错的。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象棋就披着历史的风风雨雨不断地生长、展起来(当然其他各种棋戏也都一样)。可想而知,到战国时期,因受博塞的影响,象棋也必然会分化出投骰的象棋和不投骰的象棋。因为不投骰象棋显得方便,加上多兵种变化也相应复杂,这种象棋就拥有较大的展优势。秦汉以后,由于封建皇权的进一步巩固强化,象棋中又逐渐增加了王、偏、裨等角色,这种情况,程颢“偏裨兼备汉官名”的诗句或资证明。到了唐宋,特别是到中国象棋定型前夕那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展,文化艺术随之空前繁荣。象棋也跟其他艺术一样,展得多姿多彩,什么宝应象棋、七国象棋、大象戏、小象戏,立体型的、平面型的,精致的、粗朴的,应有尽有。但随着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各自定型之后,象棋身上也顿时失去了它出生时的那股“稚气”;渐渐地,连他的源头信息也变得模糊起来。
但是我们仍可以用“基因分析”的方法追寻象棋的来龙去脉。例如,古博棋展到今天,以成了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娱乐游戏——麻将。虽然从原先的两方展到现在的四方参与,由原来的棋子变为现在的牌张,变得“面目全非”了,但是摸牌前先投骰这个“基因”,就确证了它的“祖先”是古博棋。再如十一世纪印度的“四角棋”,从多兵种这角度看来,它是一种“象棋”;但若不能提供古印度孔雀王朝正是一种“四国鼎立”之势的历史证据,则它的投骰行棋及四方参与的“基因”,就决定了它必定是中国初生期象棋(投骰象棋)的一种异化展物。
现代国际象棋身上就有着中国古“博塞棋”的“遗传基因”。这样说还得先提一下国际跳棋,不过国际跳棋目前在我国开展得并不普遍。人民体育出版社曾于1994年7月出版了《国际跳棋》一书,我们从而可以知道它有以下一些特点:一、兵种单一,棋子放在格子里;二、参与者为两方,不投骰;三、走棋时棋子只许进不许退(升变以后除外);只许跳一子吃一子,可以连跳连吃,但不许越过多子以推进;四、为了阻止对方棋子进到底线而升变为王棋,双方运子时往往得尽量塞住对方棋子的进路。根据以上特点,我们一般就能自然地得出结论:他就是中国古塞棋的活化石!虽然我们难得见古塞棋的实物,可是从国际跳棋行棋时互相“塞”的特点,却不难明白塞棋之所以叫“塞”的缘由。但是,我们还可以更确切地说,国际跳棋其实就是国际象棋的“纯兵”棋。将国际象棋的各个兵种全都换作兵,再跟国际跳棋比较一下,除了吃子的规定不同外(国际象棋的兵是斜进吃子),别的又有哪点不一样呢?有人说,现代象棋是在博棋展到塞棋后,再在塞的基础上展而成的。这话是有几分道理的,***看国际象棋兵的有关特点,不是明明白白地显示着它跟塞棋的血缘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