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象棋小故事赏析(1 / 2)

象棋 卡卡西大人 5827 字 2022-10-29

第七百四十五章象棋小故事赏析

有一个爱下象棋的国王,他常和大臣、象棋高手对弈。国王大权在握,荣辱生杀都出在他嘴里,和他下棋可要特别小心。如果出手太厉害厉害,把国王杀得一败涂地,他下不了台,就要恼羞成怒。但如果让棋太多,使国?...??有一个爱下象棋的国王,他常和大臣、象棋高手对弈。国王大权在握,荣辱生杀都出在他嘴里,和他下棋可要特别小心。如果出手太厉害厉害,把国王杀得一败涂地,他下不了台,就要恼羞成怒。但如果让棋太多,使国王赢得太容易,他又会觉得你在愚弄他,会大雷霆。几年来,每次下棋国王都是赢家,大家都恭维他为天下独一无二的象棋高手。国王自己也觉得棋艺非凡,打遍天下无敌手。??

?一日,国王装扮成教书先生模样,走出宫门,微服私访。他来到京城一家酒店,见一群人挤在一起看什么,就挤上去看个究竟。原来,大家都在看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正和一个青年人下象棋。那小姑娘机敏过人,下棋出奇快,一会儿就把青年人杀得一败涂地。国王来了棋兴,坐下来要和小姑娘对弈。小姑娘把手中的梨放在桌上,看了一眼对面的老头,说:“如果我输了,我就把这只梨给你,你输了给我什么呀?”??

?国王掏出一只精致的小袋子放在桌上,笑着说:“如果我输了,我就把这小袋子里的东西全给你。”???小姑娘一边玩着怀中的花猫,一边和国王下棋。不多一会儿,国王就损兵折将,很快就成了小姑娘的手下败将。国王不服输,又和小姑娘下了一盘,结果是同样惨败。国王这才心服口服,对小姑娘说:“你的棋艺十分了得,真是高手,佩服佩服!”?

??小姑娘笑着说:“我算什么高手呀,我的父亲才是下棋高手呢。他曾被选入宫中和国王对弈呢!只是他输给了国王。”???

国王说:“你父亲既然是真正的高手,为什么会输给国王呢?”???

小姑娘哈哈大笑道:“你这也不懂。父亲说,为了让国王高兴,他是故意输给国王的。”?

??国王恍然大悟。他把小袋子给了小姑娘,回头就走。小姑娘打开袋子一看,全是白花花的银子,赶忙追上去,说:“谁要你的东西呀,刚才打赌是闹着玩的啊!”???

国王回到宫中,闭门反思,他想:下棋是这样,别的事难道不也一样?

宋朝时候,象棋风靡宫廷内外。

象棋是我们生活中非常流行的一个文化娱乐项目,人们十有八九都会玩,而且玩象棋的远比玩围棋的多,但它出现的时间却没有围棋早。围棋源自我国,最少有三千年历史,春秋战国已经广为流传。而象棋到唐朝才出现,南宋后期才定型。

有人说,战国时就有象棋,这在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记述,“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这不明摆着战国就有象棋么!持这个观点的大有人在,但请再不要误导大众,闹不好会出笑话。“蓖蔽象棋”中的象棋并不是象棋,而是边掷骰子边走子的六子棋,有点儿像现在的西洋双陆棋。可屈原为什么要把六子棋叫“象棋”呢?因为那时的棋子设计的造型都非常酷,看起来生动逼真,有的像一辆车,有的像一匹马,有的像一杆长矛。换个说法,当时的棋子属于“象形”棋子,如同象形文字一样,重在“形”,所以叫“象棋”。

但是,真正的象棋一开始并不叫“象棋”,而是叫“象戏”。唐朝宰相牛僧孺编写传奇故事时就提到过“象戏”,这是最早的记载。相传,有个书生不知什么原因借住在亲戚家,晚上就不停地梦见床底下有两军交战,打得棋逢对手,分不出胜负。两军在战术战略上极其一致,都是兵卒在前、车马在后、将帅居中指挥;作战的方式也一致,都是马斜行、车直进……后来书生被惊醒了,赶忙到床下找,结果挖出一副象戏。

“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六甲次第不乖行,辎车直入无回翔”,这诗就是说象戏的。两军对垒,天马斜飞,辎车直入,上将被四四方方的中军帐束缚住,这玩法不正是现代象棋的规则么,说明至少在唐朝就有现代象棋的雏形了。诗中别的都好理解,唯独“六甲次第不乖行”难懂。后来有研究者猜测,唐朝象棋的棋盘上可能有十二个小卒,双方各六,而不是像今天的双方各五。再联想到北宋中期风靡“大象戏”,棋盘和围棋的差不多,中间没有明确的楚河汉界,棋路也不是像今天这样纵线九条、横线十条,而是纵横均为十一条,密密麻麻完全交叉,共摆三十四枚棋子,其中“兵”和“卒”都是六枚,这正好和唐朝传奇故事里的“六甲次第不乖行”相吻合。大象戏是有炮的,炮的位置跟现代象棋不同,它在车的旁边,也就是说,大象戏开局之时,车、马、炮一字排开,跟将、士、象完全并列。这样玩起来有个缺陷就是不管谁先走,都能用自己的“车”一下子吃掉对方的“车”。当然对方也不傻,会用他的“车”吃掉这边的“车”,但此时已来不及,他那边的炮岌岌可危。为弥补大象戏的这点不足,宋朝人玩以前,双方先各掷一把骰子,谁的点数大,谁就先下。

宋朝不仅流行大象戏,而且“小象戏”也蔚然成风。小象戏的棋盘和现代的完全一样,双方都九纵十横,楚河汉界在中间,兵和卒也各五枚。但小象戏没有炮,所以棋子总数比现在的三十二枚棋子少两枚,只有三十枚。大象戏和小象戏并不是宋朝象戏的全部,北宋司马光还明过一款“七国象戏”,因为玩法过于复杂,不太受欢迎,便被淘汰了。大象戏的布局规则由于先天有缺陷,也在北宋末年直接被PK掉了。只有小象戏独树一帜,到南宋中后期战事不断,炮的使用频繁起来,威力十足。有时髦的玩家从中受到启,把消失的大象戏里的炮移植到小象戏的棋盘上,三十枚棋子就此变成三十二枚,现代象棋定型。这也从前几年洛阳出土的一副完整的三十二枚宋代瓷质象棋文物上得到了印证。

再来说说唐宋象棋风行到什么程度。白居易在《和春深二十》中写道:“……鼓应投壶马,兵冲象戏车”,诗里的“兵冲象戏车”指的就是象棋。象棋不仅在市井流行,更是贵族公爵的雅玩之物,甚至还是提升官职的门槛。唐翰林院设有九品官职“棋待诏”,专门负责广揽全国象棋高手。宋朝也有“棋待诏”,其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尤其南宋从庙堂到江湖都好象棋,更有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的大力提倡,象棋玩得好不好成为身份的象征。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涌现出大批棋手。

象棋的历史那是相当久远了,春秋战国时就有记载。不过最早的象棋,和现在的并不一样。清朝钱曾的《读书敏求记》里,说过一种“七国象戏局”,这种象棋有七国——秦赵燕韩魏齐楚,代表战国七雄,中间还有一个周,代表大家共奉周天子。只可惜,记载得简单,也没有玩法,也泯灭在时间中了。

清朝康熙年间,常熟人徐兰奉命出塞,路上写了些诗文,其中就提到蒙古象棋。他说,蒙古象棋棋盘纵横各九条线,划分成六十四格,红、黑双方各有八个卒、两个车、两个马、两个象、一个炮、一个将。摆棋的时候,将放在中右,炮放在中左;将上面一格,车马象分列左右;再前面,则排列着卒。有趣的是,这些棋子不同于中国象棋上面刻着字,而是直接雕刻成型——徐兰还解释呢:“将”雕刻成一个塔,说明是崇佛教的;“象”雕刻成骆驼或者熊,是因为北方没有大象;没有“士”,是因为那里不喜欢儒生;“卒”多,是觉得人多势众才能赢;走棋的时候不按照线走,而是按照格子走,是因为觉得东西在格子中更安全;“马”可以横行六格、“骆驼(象)”可以横行九格,是因为骆驼跑得比马快;没有楚河汉界,满盘随意而行,体现了蒙古族跟着水草随意放牧的习性;“卒”是直行的,还可以斜角吃掉前方的敌人,还可以往回走,作用同“车”,是为了奖励军功。最后,众棋环击对方一塔,使对方的“将”无路可走,这就是赢了。——这哪儿是蒙古象棋啊,不是很像现在的国际象棋么?有人说国际象棋是中国象棋的变种,有人说是从印度起源的,但不管怎么说,到了清朝的时候,蒙古有了国际象棋——也许还是改进型的吧。下象棋的,有不少高手。宋朝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就提到杜黄、沈姑姑、金四官人、李黑子等象棋名手,他们是象棋待诏,专门陪皇帝下棋的。

说起玩法不同,古时候的围棋,据说也和现在小有差异。《茶香室续钞》里提到,汉朝马融写过一篇《围棋赋》,里面说:“横行阵乱兮敌心骇惶,迫兼棋岳兮颇弃其装。”这里的棋岳,就是指棋盘正中天元和四个角的小星部位,一共五个点,称为五岳,意思是在这五个地方放下棋子,就不可动摇。现在的围棋盘从汉魏时的纵横各十七路变成了纵横各十九路,小星有了八个,但讲究金角银边草包肚,很少有人上来就去抢天元,这就是棋盘的变化导致下棋方式的变化,也许规则都有变化。

不管你信不信,古代的围棋是有平局的,平局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叫“芇(念绵)”。明朝的书里说,“围棋两无胜败曰芇”,那就是平手呗。当然,赌博的时候,输赢相当,拉抽屉了,也叫做“芇”。

下棋,还真有赌博的。最有名的赌局,当属南北朝时期刘宋的高手羊玄保。羊玄保和宋文帝下棋,事先说好要是赢了,皇帝就给他个宣城太守当。结果他还真的赢了,皇帝还就真任命他当太守了。当时,宣城的治安还不太好,老有农民外逃当流民,而且一个流民没找到,他全家亲戚得连坐。羊玄保赌这个宣城太守,还是有想法的,他建议把连坐这条规矩撤了,一人做事一人当,省得老百姓和官府都麻烦。这么一来,宣城的面貌还真变了样。

羊玄保属于官运亨通那种人,一年后转任廷尉。数月后,迁尚书吏部、,御史中丞、衡阳王右军长史、南东海太守,加辅国将军。后来又入为都官尚书、左卫将军,加给事中、丹阳尹、会稽太守。又徙吴郡太守。有人不服,问他有啥本事啊?宋文帝说:“哎,当官么,不光得有才华,还得有命。羊玄保命好啊,你说朕一见到有官缺,怎么总是头一个想到他?这就是他的命。”谁让宋文帝也是个棋迷呢?

羊玄保号称棋品第三,谁是第一啊?没有。下得最好的,一般都称第三。到了唐朝宣宗朝,有个日本王子来朝贺,围棋下的就好,号称日本第一。唐宣宗就让国手顾师言对局,下了三十三手还看不出胜负来。顾师言压力大,手心都出汗了,长考半晌,下出一手“镇神头”,一举奠定胜局。王子钦佩之余,问旁人:“他是全国第几啊?”旁人忽悠王子说:“第三。”王子赶紧说:“我想见见第一。”那人回答:“第一是想见就能见吗?赢了第三,才能见第二,赢了第二,才能见第一。”王子长叹:“哎,我这小国第一,也就只能和大国第三下下了。”这是不是“一般一般,全国第三”的来历啊?

见过第二和第一的那个人,还真有,叫王积薪,是唐玄宗的翰林棋手。安史之乱,王积薪跟着皇帝往四川跑,到了山里,馆驿都被官员们占满了,他只好投宿到一位老太太家里,睡在屋檐下。半夜,他听见老太太和儿媳妇说:“没啥事干太无聊了,下盘棋吧。”儿媳妇欣然同意。老太太说:“东五南九放子。”儿媳妇答:“东五南十放子。”嘿,娘儿俩下上盲棋了。

王积薪一直听到四更将尽,俩女人共下了三十六手,老太太说:“你输了,我将赢九子。”儿媳妇想想就认了。王积薪心说怎么就输了啊?不明白。

天亮后,他整顿衣冠,认真向老太太求教。老太太说:“你下过什么棋,摆出来我看看。”王积薪赶紧把自己生平最得意的棋局摆出来。刚放了十来个子,老太太对儿媳妇说:“你可以教他点一般的招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