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十九章 京察大计(1 / 2)

大明军工帝国 星辰玖 1736 字 2022-12-09

和一众亲信商议之后,朱慈炅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发展经济的手段太多了,像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像发展工业提高生产力,大力发展私营经济;还可以养牛养马、植桑养蚕......

总之,方法很多,除了推广蒸汽动力,大力提高生产力,需要工部研制大量民用机械,其他的其实都很简单,各地都可以自己搞,但是,为什么大明的经济却一点起色都没有呢?

这几年大明的经济可以说完全没有发展,国库全靠金陵抄没的江南士大夫集团资产填充,军队的军饷全靠日兴隆商号和大明西洋商贸赚的钱在维持,大明的税收光够维持朝廷的日常开销,一点结余都没有。一年两年如此也就罢了,五六年了,年年如此,这就说不过去了。

原因朱慈炅很清楚,从朝廷六部到地方州县官员,大家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皇上抓哪里,哪里就有起色,皇上不过问,他们就混日子。

像兵部,他没抓之前,就辽东三十万大军还有点战斗力,其他地方的军队就连日常操练都很少搞,打起仗来跟块豆腐一样,一碰就散,崇祯朝的时候就很明显,一百多万大军竟然被满清十几万军队打的抱头鼠窜,最后国家都亡了。

这几年他一抓,六个军团直接打的后金和蒙古联军抱头鼠窜,现在后金都快被他给灭了!

像工部,他没抓之前,这个部门就好像空气一样,没有一点存在感。这几年他一抓,王恭厂红红火火,制造的兵器性能优良、质量过硬,连列强都比不上,现在更是蒸汽动力火车都造出来了,先进的风帆战列舰也开工了,还准备研制各种民用机械,促进生产力发展。可以说完全从一个边缘部门,变成了大明朝廷的核心部门。

其他部门呢?就通政使司出了个《新京报》,办的红红火火,完全掌握了舆论的喉舌,但这也是他一手抓起来的啊。他没过问的部门,现在基本上就是空气般的存才,你要问有没有,那肯定有,就像人离开了空气活不了一样,朝廷离开了这些部门也运转不了,但是,要问功绩,一点都没,他们还真把自己当空气了,维持朝廷运转就行了,一点都不思进取。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大明的崛起不能光靠兵部和工部,那样等于单腿在前行,根本就走不快。

怎么办呢?难道把他们全撤了,换上这两科的进士?这样肯定也不行,整个大明光六品以上的官员恐怕就不下一万,而这两科的进士才六七百,连个零头都不够,再说也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一无是处,大环境使然,他们只是随波逐流而已,说不定换个积极进取的大环境,他们当中有的人会比毕懋康、宋应星等人还厉害。

这个问题的确让人头疼,这几年朱慈炅一直在发展军工,整顿军队,要说政治手段,他还真没研究过,这吏治怎么整顿,他想了几天都没想出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来。

正当他为此头疼不已时,事情却突然来了个大逆转,这天他正在私人书房胡思乱想,外面曹化淳突然来报:“启禀皇上,吏部尚书杨嗣昌和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求见。”

朱慈炅闻言,不由眼前一亮,吏部和都察院不都是管官员的吗,这个吏治怎么整顿他们应该清楚啊!于是,他迫不及待的跑到御书房,把两人召了进来。

没想到,他还没来的及提问,杨嗣昌反而问起他来了,这杨嗣昌一走进御书房便一本正经的行礼道:“皇上,京察大计今年要办吗?”

朱慈炅闻言一愣,什么京察大计,他不知道啊!不是他读书读的少,实在是他父皇死的早,根本就没教过他一点当朝为君的事情;他的老师徐光启又被他使的脚不沾地,根本就没时间教导他,所以,很多事情,他都不清楚!

当皇帝当成他这样也是够奇葩的了,要不是他有后世的史书为鉴,提拔的都是些忠臣良将,估计现在朝廷已经乱套了,还好他现在已经意识到自己对朝政的掌控力度不够了,正准备下大力气整顿吏治。

这京察大计听着就跟整顿吏治有关,正是他想要的,他也不管尴尬不尴尬了,直接问道:“何谓京察大计,朕怎么一直都没听说过?”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