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五章:大唐的好战份子们(1 / 2)

李元吉的表态让这些大臣们猛的松了口气,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们甚至会担心李元吉会不会因为当下的局势,而选择暂时的隐忍。

要知道早在三年前,李元吉就这样做过,不仅忍了,还要忍受着巨大的风险。

还好这一次李元吉的态度比较强硬,对于这帮没规矩的异邦,也没给什么好脸色。

“吐蕃那种弹丸小国,老夫只率五万骑兵便可灭了他们。”已经习惯了唐朝生活的颉利,习惯性的自称这老夫,一双浓眉大眼不断的乱扫着,嚷嚷着请战的意图。

“老夫只需三万兵力即可,无论骑兵还是步兵。”薛万彻不满的白了眼,打这种仗,纯粹就是去赚军功的。

大唐周边的那些弹丸小国,除了已经被灭掉的突厥,和没有灭掉的西突厥需要小心一些以外,其他的完全就是碾压。

说是三万,就这都有些多余。

大唐对于异邦的高傲,可并不仅仅只是来源于自信心的膨胀。

高傲来自于两个地方,一个是继承了前朝的思想,而前朝对于周边国家便具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威慑力,第二个则是因为齐军手中的那些新家伙,所以这仗,根本不用担心。

程知节心中冷哼了一声,既然不能走,那就闭目养神吧。

反正这种事情他是不屑于参与的,二子刚刚被封了东阿县公,程家不好再去掺和,毕竟树大招风。

内阁制的好处在于,有资格参与的人并不多,薛万彻和颉利本是没有资格参与的,这次是特许的。

真正的内阁会议,参与的只能是各位大佬们,满打满算,如今也有只有十一个人有这个资格,而李元吉先前所说的那两个名额,目前还没有确定。

“大唐现在并不是出兵吐蕃的时候,最少也要等到明年以后才勉强有能力。”武将们为了谁领兵而挣的满脸通红,房玄龄及时的泼了盆冷水上来。

大唐刚刚经历了三年灾害,明年什么情况还不知道呢,如果一切风调雨顺,是个大丰收之年,那么到了下一年,基本上也就可以准备出征了。

但是现在,拿什么出征?

“以前我们突厥没有能力的时候,是怎么南下的?以战养战,这才是兵家之道。”颉利笑嘻嘻的说着,忽然间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以战养战,没有人能比自己这个生在草原上的人更熟悉,也没人比自己更适合这次的任务。

“行了,都歇着吧,这件事情朕自有主张!”李元吉轻瞥了眼,这帮不爱和平的家伙,闻到点腥味就一个个比谁都积极。

也就是自己知道情况,不然真听信了这些人的意见,大唐怕是要在自己手上,遭遇第一次惨绝人寰的惨败了。

吐蕃在这个时候还很弱小,弱小到什么程度自己并不知道,但只知道她一点也不强大,对于大唐的威胁,甚至还比不上丝绸之路上的那些弹丸小国。

但吐蕃能够成为大唐后期的劲敌,也不是没有特点的。

所以,李元吉也在心中考虑过这件事情,但这是一个长远的规划,灭吐蕃易,去吐蕃难。

深深的叹了口气,继续道:“玄龄,如晦留下,其余人都退下吧。”

随即又低声的朝着宋忠吩咐道:“传李靖!”

大臣们心有些好奇,但又不得不退下,颉利有些不明白,为何眼中揉不得沙子的李元吉,这一次竟然在强硬的表态之后,却又咽下了这口气。

投降的突厥人也算是唐人了,虽然没有明说,但还是能够感觉到,突厥人的地位与真正唐人的地位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虽然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但却无济于事,突厥人在军中的地位,是与唐军一样的。

李元吉牢牢的抓住了军队,所以低下再怎么闹也是无事于补的,相反,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那些当了兵的突厥人,也会不遗余力的压制同族的暴躁。

群臣退去,大殿内再次陷入了沉默。

李元吉愣愣的着呆,脑子里也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房玄龄和杜如晦大眼瞪着小眼,不敢出声询问,也不敢去相互猜测,只能就这么干耗着。

不大会儿的功夫,李靖进入了宫殿,直到这时李元吉才回过了神。

望着殿中的三人,以及左右的宋忠与马五。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