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光愣了,大臣们也愣了,不得不楞,太子虽然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成熟,但现在就来干这些事情,大臣们还是觉得有些太早了。
看看太子,再看看自家的那些兔崽子们,大臣们一个个的突然有了种想回家揍人的冲动。
命令已经下出来了,李承光连拒绝的资格都没有,身为太子,早晚要经历这一步的,没有经历过太子监国这一步的太子,根本不是一个完整的太子。
而只有经历过这段经历,对于一个太子而言,才是真正的成长。
而这对于太子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做好了,等于是将自己的能力展现给了全国的百姓,满朝的文武,这对于自己将来即位有着巨大的帮助。
毕竟没人希望将来的皇帝会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昏君,而对于目前的李承光来说,这个惊喜似乎来得有些早。
虽然没有直说太子监国,但实际上已经差不多了,这是李元吉给李承光的一次历练的机会。
李承光也不敢浪费这个难得的宝贵机会。
于是,散会之后,李承光便将自己关在了书房中。
一遍又一遍的看着舰队带来的资料,上面记载着沿途每一个国家的情况,虽然并不是特别的详细,但这已经是他们探知的全部了。
上面不仅包含了各个国家的权力情况,还包含了资源,以及大致的人口情况,这对于李承光制定接下来的计划,是非常有帮助的。
用了三天的时间,李承光研究透彻了这份包含了十多个国家的资料,又用了五天的时间,李承光制定出了一个初步的计划,随后又用了十天的时间,对照着那份资料,对这份计划进行了详细的更改。
然后,李承光亲自跑遍朝廷各部,将这份计划拿来与大臣们商讨,希望可以现其中的问题。
大臣们还真的现了一些问题,但都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而最让大臣们欣慰的是,在细节方面,李承光的思路倒是跟李元吉如出一辙。
比如说铜矿石,油棕,橡胶等战略必备物品,从那里搞来的价格自然是越低越好,当权者心中会有一个底线数字,但对此李承光却丝毫没提,而是将这个权力完全的交给了使臣去解决。
虽然李承光已经了解的够多了,但毕竟没有去过当地,对那里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纸面上的资料,并不能代表全部,在这方面,他倒是全权授权给了使臣。
换句话说,李承光继承了李元吉只管大方向的优良传统,这就给了使臣比较大的操作空间。
一个月后,这份计划被提交到了李元吉的案台上,李元吉仔细的看了遍这份计划,实际上对于这份计划,李元吉早就知道了。
李承光来汇报过,大臣也来汇报过,上面哪些地方是谁的主意,李元吉一清二楚。
然后,大手一挥,一个允字出现在了计划的下面,然后就是玉玺印章。
紧接着,李元吉将一个新的难题重新扔给了李承光,使臣的人选,由李承光来决定。
李承光选定了两个使臣,一个顺着安南南下,一个则顺着流求南下,舰队也一分为二,这样可以节约一半的时间。
当然,考虑到要谈判,要交易,所以即便分成了两个舰队,出航时间也未必会比第一次短。
而另一边,李元吉则是对着工部一连下达了四道命令。
中线南北铁路要加快速度修建,争取明年年底之前完工通车,其实现在修建的已经差不多了,因为是分段修建,之前因为人手的原因而导致每一队人需要负责的距离有些远,但随着新人的上位,他们已经有了能力去提速了。
海城造船厂扩大规模,同时对人员进行拆分,人员早就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原来的人员,一部分是来自南方的船匠,他们在这里学习,等到广州造船厂建好以后,他们要回那里,现在这部分人已经学的差不多了,军舰这种高难度的建不了,但运输船这种二类船只,他们已经可以单独建造了,图纸工序什么的都是现成的,又有老师傅手把手的教,这个并不难。
人员拆分,也是为了增加产能做准备的,提前让人练练手,免得到时候不知所措。
广州造船厂也要加快速度,并且增加三个船坞的建设,要达到完工的时候,可以同时开建十艘运输舰。
扩大长安机械厂,洛州机械厂的同时,在郑州新建一座机械厂,年产规模要达到五万台卡车,这里是十字铁路的交叉点,大唐交通最方便的地方,将机械厂设在这里,有利于后期的资源运输。
PS:感谢白崭堂的一万起点币打赏!明天加更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