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嫉火(1 / 2)

有了南阳郡送来的粮食,燕郡人心迅速安稳。更令人振奋的是,久未下雨的燕郡下了两天的雨。地里蔫头耷脑的青苗,在雨水的浇灌下,骤然焕发出生机。

郑宸身为钦差,偶尔也会去田边地头走一走。雨后他便去转了一回,看着地里挺直翠绿的玉米杆和满地蜿蜒的红薯藤蔓,不由得精神一振:“这就是南阳郡的新粮?”

“是!”刘郡守满面喜悦,伸手抚摸玉米叶,就如摸着心爱的孩子一般:“南阳郡新粮产量极高,一亩田能收一千多斤粮食。今年我们燕郡第一年种,又错过天时,是补种的,产量肯定没那么高。等熬过今年,明年就按着天时耕种。”

郑宸沉默片刻,问出了心头萦绕许久的问题:“南阳郡的新粮,到底是谁种出来的?”

姜韶华去年在奏折里称南阳郡种出了产量高的新粮。至于这新粮的粮种来自何处,是谁培育出来的,却避开不提。

今年南阳郡新粮大放光彩,在干旱蝗灾极度缺粮的北方,玉米和红薯珍贵至极。

到底是谁种出了新粮?

姜韶华麾下何时出了这样的能臣?

这个人是谁?

刘郡守被问懵了:“下官从未去过南阳,对南阳郡几乎一无所知。”

焦郎中当然也不知道,他低声笑道:“南阳郡已经全面推广新粮耕种,培育粮种之人在南阳郡外声名不显,南阳郡的人肯定是知道的。”

所以,问一问于崇不就知道了?

郑宸略一点头。回郡守府后,便令人去请于崇来说话。

郑宸深谙问话之道,先笑着寒暄,说了一通闲话,不动声色地将话题引到了新粮上。

于崇看着粗豪,其实心思活络,应答谨慎。能说的说,不能说不该说的,一律推做不知。

郑宸兜圈子问了半天,见于崇装聋作哑,心里有些不快。他冷不丁地说道:“其实,于将军就是不说,我也能猜到那个种出新粮的功臣是谁。三年前我去过南阳见过他。种出新粮的人,就是崔渡。”

于崇目中闪过一丝惊愕。

果然是崔渡。

竟然真是他。

郑宸心绪骤然翻涌,脑海中闪过一张青涩的少年脸孔。

谁能想到,当日一个无足轻重的少年,现在竟是南阳王府的大功臣,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大梁的有功之臣。

大梁以农耕为本。一个能种出高产新粮的人,一个能让无数百姓填饱肚子的人,按着功劳封侯封爵都不为过。

“原来郑小公爷认识崔公子。”于崇的声音响起:“既然如此,末将也就不必遮掩隐瞒了。没错,种出新粮的,确实是崔公子。”

“还有,当日敬献给朝廷的新式辕犁,也出自崔公子之手。”

这些事,在南阳郡不算秘密,南阳王府的属官人人都知道。于崇素来以南阳王府臣子自居,时常和宋渊有书信来往,对这些事自然也都清楚。

郑宸眉头挑了一挑,意味不明地哦了一声:“崔公子屡立大功,郡主为何不上奏折为他请功?”

于崇应道:“郡主自然有郡主的想法和打算。这些就不是末将能过问的了。日后小公爷不妨亲自问郡主。”

郑宸碰了个软钉子,心里冷哼一声,面上不露声色:“这是当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