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大明帝国的舰队强行占领阿拉斯加,他们在美洲有了第四块领地,一个幽灵在美洲上空游荡!”
华盛顿的街头,报刊小童在扬着堪堪印刷出来、还有墨水味道的报纸。
因为南方从合众国脱离,华盛顿更是一度被敌军占领,华盛顿并不平静,过去几个月已经发生了十几起枪击案,就连作为总统的林肯都收到死亡威胁。不满林肯政权的声音出现。
美利坚原本是北美大陆的霸主,通过战争、购买拥有了北美大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南北战争不但分裂成为两个势均力敌的国家,而且东方文明开始大举渗透美洲,大明帝国第二舰队一支分舰队还占领了地广人稀的阿拉斯加地区,控制白令海峡……
“谢谢先生!”
格兰特将军将美分交给报童,取了一份报纸。
华盛顿的报纸封面俨然是大明帝国舰队占领阿拉斯加的消息。
这个世界的阿拉斯加并非在沙俄的手中,因为大明帝国的势力向北部扩张,占领了西伯利亚,沙俄人无法跨过白令海峡。阿拉斯加还是一片空白的地区,天寒地冻,暂时看不出有什么前景。
这次大明帝国正式派出舰队占领阿拉斯加,将势力空白的阿拉斯加纳入帝国的疆域,便有了阿拉斯加州、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四个州的地方,完全可以成立四个海外行省。实际上大明皇城已经在筹备建立四个布政司,将这四个地方纳入本土。
北美西海岸的四州之地还没有多少人口,只需要移民一批人过去,华夏民族就会占据主体民族的地位。因此这四个地方并非作为附庸国或者殖民地,而是直接吞并。
“东方的势力已经严重干涉到了美洲各国的独立……”
格兰特看到大明帝国的舰队以旧金山为基地四处占领土地,对阿拉斯加被吞并忧心忡忡。
北美现在的格局是合众国、联盟国、英属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小国,还有新介入的大明帝国。
格兰特夹着报纸来到战争部的办公室,他现在被林肯任命为新的战争部长,至于上一任战争部长温菲尔德·斯科特被林肯拿来顶罪,自愿离职。而且他的年纪也太大了。
与格兰特在南北战争中并肩作战的谢尔曼同样因为战功而被升职。
“你听说了?大明的舰队已经占领了阿拉斯加,他们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半个北美,这样下去很快他们就可以对我们合众国指手画脚。”
“报纸上已经报道,很快整个国家的人都会知道阿拉斯加成为东方势力的地盘。他们会对华盛顿感到失望。甚至国家会提前大选。”
“如果不尽快压制东方势力在美洲的扩张,一旦让他们站稳脚跟,以后就无法将他们驱逐出去。他们的人口很多,而且官府很强硬,随时可以组织移民一百万人来到加州,不用三十年的时间,加州就全部是东方人的面孔。”
“部长,您做好竞争总统的准备了吗?”
战争部的高层换成了格兰特的亲信,这一批从南北战争之中晋升的军官对南北战争的结果很不满意,他们已经在暗中支持强硬派的格兰特将军作为新的总统人选。
格兰特将报纸放在办公桌上:“我已经获得了一批军火商还有几个州的支持。我们需要收复联盟国,撕毁华盛顿条约。华盛顿条约丧权辱国,两千万平民对此有怨言。如果有两千万人支持,哪怕是大明帝国也会担心陷入战争的泥潭。林肯和那群工业主还是太软弱,如果当初他们坚决一点,在华盛顿沦陷之前逃到纽约、波士顿、费城继续抵抗,南北战争绝对不是这个结果。”
谢尔曼点头同意:“当初我们两次独立战争均是以弱胜强,他们可以占领我们的土地,但是他们维持治安的成本极高。他们坚持不了几个月就会崩溃。我们应该号召所有美利坚公民进行游击战,发挥来复枪手的优势,击退可恶的东方侵略者!”
“想要改变我们国家,我们必须要上位,重新统一美利坚。时间不站在我们这一边。时间越久,联盟国与我们北方的隔阂就会越深,还让东方人站稳脚跟。”
格兰特带领的战争部打算角逐总统之位,而现在处于外忧内患的林肯已经很久没有睡一个好觉。
他要处理《华盛顿条约》的赔偿问题,安抚合众国的其他二十个左右的自由州,抚平工业主不安的情绪。
自从十三个南方蓄奴州独立,合众国其它的州人心惶惶,甚至有州想要脱离合众国成立第三个美利坚民族国家。
这是林肯所不能允许的,他试图让经历了南北战争的合众国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只有一个完整的国家而不是松散的联邦才能与列强角逐。
“欧洲那些银行的借款怎么还没有到?我们需要成立强有力的国家银行,凌驾于所有州银行之上。”
“常备军的编制需要扩大,民兵的形式已经不符合潮流。我们合众国需要有一支20万人的常备军部署在漫长的国境。弗吉尼亚州、密西西比州还有西部地区。我们正在受到联盟国和大明敌国的夹击。”
林肯没有精力注意到军官们不满的情绪,他忙于收拾烂摊子,试图为自己挽回一些损失。
“总统先生,佛吉尼亚州西北地区的公民对联盟国背叛国家的行为感到不满,他们申请成立西弗吉尼亚州,以区别他们与弗吉尼亚州。”
“这件事提交给国会。”
“还有明年的大选,根据调查,总统先生您的支持率在签订了条约后大幅度下降,请您一定要注意,否则明年不能连任……”
林肯点了一根雪茄,靠在椅背上,他的头发因为没时间护理乱糟糟:“这个总统的位置不好坐,明年当不当总统已经无所谓,我倒是希望有一个比我有能力的人站出来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