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取之(上)(1 / 1)

我是大圣师 午后方晴 2651 字 2个月前

刘昌郝在两只猫身上撸了两把,算是打过招呼,然后去田间。

临近中午,朱三四人全部骑着驴子来到刘梁村,刘昌郝从田里摘了两根甜瓜,与他们一道回家。谢四娘替他们沏茶,刘昌郝打起井水,用井水冰镇一会,将瓜切开,递到朱三手中。

“真甜,此乃真正甜瓜。”四人一边吃一边大呼。

刘昌郝如此种,产量还有一些上升空间,但糖份含量,几乎达到这时代的极限,除非用西域那边的瓜果与之相比。

不但使用了“钾肥”,土壤也是标准的砂质土。

天气也刚刚好,白天热,夜晚凉,昼夜温差大,用朱三听不懂的话来说,温差越大,越利于水果积累的有机质转化为葡萄糖,所以越甜,最著名的便是新、疆水果,虽然水份含量少一点,但无论什么水果都比其他地方的甜,相同的还有伊拉克大枣。

不但第一茬瓜,包括第二茬瓜,基本上皆完美地避开了汛期,除非天气特别反常,那个谁都无辄。

还有一条,前世考虑到运输周转等因素,甜瓜往往六七成熟便采摘下来,放在刘昌郝手中没有这必要,反正下午摘,明天早上便能出现在京城各个街头,可以保持八九成熟采摘。

糖分高到什么地步呢,如不是用刀子,是用手强力将它掰开,都能看到因挤压而冒出的瓜液因为糖份含量多,带着一丝丝粘稠,紧紧地附在瓜肉上。

现在没法子比较,但刘昌郝估计比去年县城里那个瓜农的五色瓜,最少能高出三个百分点的含糖量,甚至比他前世吃的一些特别甜的甜瓜还要更甜。

只是刘昌郝一直没有弄明白,这种瓜在古代名气是极大的,从秦朝一直到清朝一直没有中绝过,为什么自清朝中期后突然间就消失了。原先他是认为随着各地气候土壤的变化,或蜕变成其他瓜种,或者退化。

现在发现也不能解释,如他在市面上看到的一些本土甜瓜,在另个时空,小时候他看到的一些本土甜瓜身上还有着这些古老甜瓜的影子。

产量也不是原因,它的产量同样是极高的。这让他想起另一样东西,唐朝的陌刀,也莫名其妙消失了,后人只能拼命的猜测,甚至根据力学原理猜测它根本没有那么长。

想不明白就不想了,反正它很甜!又因为是用架子种瓜,品相也更好看。

伍贵说:“产量亦惊人。”

产量还行吧,但有几个不足之处,植株略稀,虽然标准亩株似乎仅差距了一百棵,对产量多少有些影响。

其次是瓜种,朱三买来的是普通瓜种,谷雨前后种植,刘昌郝于惊蛰前便开始育种,整提前了一个半月,虽然前期育苗时用了大棚,晚上送了火盆子,定植后又是拱棚加地膜,终有些不一样。

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容易掉果,连膨瓜期都在掉果。刘昌郝曾做过目测,标准的每亩地第一茬瓜是2600-2800个甜瓜,因为掉果,以及极少数品相不大好的,或没有长起来的甜瓜,真正能出售的甜瓜可能不足两千个。

武兆麟曾问过一个问题,既然会掉果,为什么还要将多余的座果剪掉。

刘昌郝回答,谁知道它们会不会掉,万一不掉,仅是头茬瓜便达到三四个,瓜还能长大?不过因为掉果,大伙终于明白为什么授粉时需授三四个瓜,为什么给它们戴瓜帽子,若不这么做,成瓜率会更低。

三是肥料,几块试验田的瓜同样渐渐长大,通过反复比较,其基肥,瘠田得提高七成,肥田得提高六成,比伊丽莎白瓜还要吃肥。

瓜的块头也能看出来,基肥施的多的试验田的甜瓜,或者因为掉果,只有一个甜瓜者,单瓜重达一斤九两到一斤十两。得与资料上做一个比较,刘昌郝便用他手机屏幕量精准尺寸,再量容器,称水重,终于测出一宋斤大约在620-650克。还能更准确,没那必要了,通过大约的测量,能得出其单瓜约重达一千克,可能略多一点,但不会多太多,也比伊丽莎白瓜稍大一点。

换成普通瓜田,又是两个瓜的,单瓜重量迅速下降,只有一斤四五两,若是与别的人家五色瓜一道上市,除了很甜,表皮光滑,卖相好看外,若是比较重量,一点也不占优势。

但这个,不仅是肥料,与瓜种也有关系。

肥料明年就可以补充上,瓜种得自己慢慢培育,可能需要三四年,四五年,才能培育出早熟的瓜种。

不过刘昌郝说的亩产三千斤,是很轻易的实现,刘昌郝说:“与产量无关,今年定价尤为重要。”

去年就讨论过,刘昌郝刻意随最后一趟鞭炮进了京城,一是防止半路上惠民河冰封出意外,二是专门看反季蔬菜,以此来甄别京城百姓对反季或早市瓜果蔬菜的接受程度与消费能力。特别是第一年,价格谈上去,来年也跌不下来,除非有聪明人慢慢琢磨出刘家种瓜技术,导致技术扩散,种的人多了,价格才会持续不了。价格谈得低,明年一样也涨不上去,因为对接的不是顾客,而是果子行,比各家店铺还要难缠。

“应是几何?”到了这时,四个牙人依然是犯难。

别看是五色瓜,如此甜度与早上市,它依然没有参照的对象。

刘昌郝说:“京城非一家果子行,好几家,往高处开,每斤三十文、四十文。”

伍贵苦笑道:“三十文四十文,我们无力谈下。”

虽然是早,是甜,然而这时季终是夏天,也有其他一些早上市的鲜果子,不像冬天,只要能贮藏得好,就能卖上高价钱。

“漫天要价,坐地还钱,你们开出价格低,果子行亦还价,其价愈低。”

也是啊,朱三又问:“你心中底价几何?”

前几天瓜未熟时,朱三来过,两人也商议过,考虑到其卖相,以及很早地上市,底价不能少于五六文钱。到了瓜贩子手中,每斤售价则可能变成十文钱。

虽然贵,不过早上市这么多天,大多数顾客是能接受的。

至于去年刘昌郝想的一文半钱,去年秋后刘昌郝想的三四文钱,那是不可能的,各种纯成本就达到了两文余钱,大伙这么辛苦,多少给一些奖励,手松一松,三文钱像样下去。自己赔本赚吆喝,发神经哪。

但是昨天,刘昌郝摘了一个熟了的甜瓜,吃过后,又换了想法。种不出来好东西罢了,种出来了,就不能将它糟蹋。

“三郎,我心中无底价,乃是愈高愈善,你们谈之愈高,我也不会亏待你们。”

“勿用你说……”朱三道。

刘昌郝不给奖励,价格也是越高越好,如一亩地三千斤,一斤五文钱,只有十五缗钱,自己抽解只有得四百五十文。若是十文钱,抽解则变成了九百文,增加了一倍。

整个春天,朱三他们只为刘家鞭炮跑了好几天,余下的不能闲着,春天又是花木交易量大的时候,于是偶尔派人过来看看刘昌郝家的花卉瓜果情况,以保持联系,余下的时间继续从事以前的行当。

沾了刘昌郝诗词的光,几人名气大了不少,但眼下他们还不能将这种名气化为实质性的好处,虽然几个月内跑来跑去,收获也不大。

刘昌郝也知道,按照他的想法,你们别跑东跑西,替我家将各个业务处理好了,你们几家足以衣食无忧。就像这次甜瓜,仅是抽解最少就能拿到两三百缗钱,谈得好,自己多少还要拿出一些钱给予奖励。

仅是一个甜瓜,就差不多相当于他们往年一年的收入。但没有谁嫌钱多会烫手的,除非钱来路不正,刘昌郝也不大好劝。

朱三他们也渐渐认识到这一点,自己将刘家甜瓜每谈高一文钱,就能获得近三十缗钱的抽解,并且更省心。

但以前只是忙碌,未来两天的虽不忙碌,然而想与果子行谈出一个高价钱,就要考验他们嘴巴能力了。

几人吃中饭,刘昌郝顺便问了一下鞭炮的情况。

三种鞭炮,一种是婚庆鞭炮,也就是水调歌头,许多人不但婚庆用,少数人新店开张也放起鞭炮,用的就是这个“人长久,共婵娟”。

端午的然是一诗一词,诗是陆游的《乙卯重五诗》,有人说这首诗还行,文字质朴,妙然天成,实际这首诗仅一般之作,与前面那首诗相比,差远了。但也正常,不提陆游,就是苏东坡的诗词里,也有一些作品水平一般。

刘昌郝选择这首诗的用意一样,不管好不好,它应景儿。

词是杨无咎的《齐天乐·端午》: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想要读懂这首词,得了解一个背景,杨无咎因不依附秦桧,累征不起,隐居而终,尤善画梅。宋朝崇仰隐士,那怕是假隐士种放,都让天下人仰慕万分,杨无咎铁了心不做官,赵构也无奈。了解这个背景,便能知道“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正话反说,也使得这首词境得到升华。

往刘昌郝身上套也可以,只是套在刘昌郝身上,格局会稍小一点。

即便对这个背景不清楚,也不妨碍这首词的价值。

刘昌郝说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被世人低估,这首词才被真正低估,在端午节诸诗词里,它当为翘楚之一!特别是一头一尾,尤为惊艳,若是让刘昌郝打分,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能为95分,这首词能为90分,李清照那首词则为80分,陆游的端午则为70分。

杨无咎因为隐居,加上朝廷的冷处理,诗词传唱的不多,连后世都不是很有名气,但刘昌郝大大方方地抄袭下来,放在鞭炮上,大伙又一起过去看。虽然有的还搞不清楚,更有人怀疑刘昌郝是否端午节去过荆湖路的长江,这个无所谓,如苏东坡所说的,遐想尔!

看着这首词,说它好吧,却不知道好在什么地方,这恰是刘昌郝看中之处,无论书法或诗词不能太过直白,这首词不但文字华丽,意境也悠远,韵味十足,远非其他端午诗词所能及之。

刘昌郝抄的几首纳兰性德的小令,他的话被传得乱七八糟,已经无人争议,不过有一些人也为这几首词在争议,说它过于直白口语化。但清明与端午的两诗两词,又彻底地将这些声音压了下去,人家不是写不好,而是不愿意写,看看,正统得不能再正统的诗词全出来了。

反正不是卖鞭炮,是卖诗词了,居然又带着鞭炮好卖起来,实际上这时离端午节还早呢。

有的店主要追加契单,朱三几人一口拒绝,刘家忙得连几十座山上的苜蓿都顾不上,那会重开作坊。

好卖就好,这两年,还要指望着鞭炮的额外收入。

吃过中饭,刘昌郝亲自摘瓜,一边摘,一边将几个主要劳力带到身边,教他们如何辨认熟瓜。

有人按生长期,扯蛋,从种子发芽起,便开始有了先后区别,有的能相差足足二十天!除非像刘昌郝这样,用布带子做了记号。但同一时间授粉,仍有先后区分。

至于听声音更扯蛋,有几个普通的顾客有这水平。

甄别瓜熟与否,是看瓜皮颜色与花纹,西瓜成熟后,膨大到了极限,深色的瓜纹会收敛到一起,生瓜则反之,因为没有膨大到极限,深色瓜纹会像棘刺一样散开,瓜皮或转为深绿或转为深褐。

甜瓜也简单,白色的越白越好,青色的越青越好,黄色的越黄越好,而不是白中带着大量的绿色、青绿色或绿青色、青黄色或嫩黄色。八九成熟的甜瓜,瓜皮往往会有一些皴裂纹。

五色瓜有深浅两种瓜纹更易辨认,浅色瓜纹不是绿色,而是绿黄色,黄色越深越熟,深色瓜纹必须收拢在一起。

主藤上的布带子也能做参考,两样结合起来,基本上就不会出现失误。

若是熟过了头……才刚刚成熟,那会熟过了头?正式上市后,及时地一批批采摘,也不会产生熟过了头的甜瓜。这个也易辨认,拿在手里略有些发软,也就是百姓所说的倒瓤瓜,绝对熟了,十分熟了,它反而不好吃。不过留种的,必须让瓜熟到这份上。

主要是大伙不懂,换刘昌郝自己,又是吊在竹架下的,隔着一百米,也大约能看出它熟了几成。

刘昌郝拿来八个篾筐,也不是装鞭炮的篾筐,那种篾筐更大,反正鞭炮是一层层摞起来的。甜瓜为了卖相好看,绝对不能让它们碰撞或挤压,故刘昌郝让围山村的人做成扁形篾筐,对外形也有所要求,不但结实,也须更精致。

浪费不大,毕竟鞭炮须存放很久才能卖掉,不可能派空船专门装空筐子回来,甜瓜不同,两三天便卖掉了,给几个钱,能将空筐子回收回来继续装。

每个筐子只装一层瓜,共计八个,又放入大量草秸,使之不会产生碰撞与摩擦。

还有……

PS:五色瓜消失,一说蒙古人南下就中绝了,纪晓岚写的那首诗可能还有一些背景,写的是五色瓜,但吃的不是五色瓜。二是五色瓜迅速改良成其他的品种。两种解释皆不大合理,反正很古怪。但宋朝种的人应当不少,有许多有关五色瓜的诗词。

因为是吃瓜的季节,看到许多人听声音,我很急,很急……顺便说了一下辨认的方法。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