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农家(1 / 1)

我是大圣师 午后方晴 1959 字 2个月前

“高郎君,隋郎君,你们看,此三块田可乎?”

朝廷果然很慎重,不但派来刘昌郝老熟人高孔目,还刻意从司农寺调来隋堂吏,让两个重要的胥吏记录棉花的产量。

刘昌郝替他们选了三块田,高产的,便是一块密植的试验田,也是长势最好的一块田,中产的,便是普通的棉田,低产的,便是用普通基质做营养钵的棉田,别看一个小小的营养钵,基质不同,确实有一些影响。高产的是来年的产量,低产的,则是普通营养钵的产量,皆有一定的记录意义。

并且这三块田离得比较近,容易观察。

两人看了一下,表示认可。

刘昌郝让人挖田沟,以便将它们单独圈起来,两人开始量田。刘昌郝用自家的布尺与他们带来的布尺做了一个比较,每尺大约在三十一点五六厘米,他脑袋两次提档,比较好使,立即心算出来,若此,那么一标准宋亩则是595-599平米?

“此乃标准官尺?”

高孔目迟疑一下答道:“算是标准官尺吧。”

刘昌郝苦笑,宋尺与米真的无所谓,就像后世中国用了公斤与斤,人家继续用英磅,难道不准许?

关键这些度量衡得统一起来,不然征税时便会被胥吏钻空子,量田更是一个问题,买卖也不标准。如宋尺,仅是市面上看到的宋尺,最大的误差每尺能达到一点五厘米,放在田亩上每亩能足足误差近一分地,放在昂贵的彩帛上,其误差会更大。

但这个与他无关,量好了三块地,刘昌郝将两人带到山滩上,安排住所。

他家里有客房,然谢四娘终是寡妇一个,两个比较陌生的大男人住在家里,一住几乎是一个月,终有些不便。

不过两人皆是读书人,也表示理解。

安排好了,开始摘棉花,也就是这三块记录田的棉花。

“其能得几成棉绒……皮棉?”高孔目问。

“比我想的要好,”刘昌郝笑道,之前已经摘过了,虽是为做试验摘的,摘的数量少,但刘昌郝自己做了一些记录,其皮棉率达到了32%。虽然它不是很稳定,也许经过一段驯种后,皮棉率会更高,也许推广到千家万户,因为各种条件跟不上来,皮棉率会下降,但最少比他自己想象的要高得多。另外,就是最先开花的棉花皮棉含量会高,晚期的含量则会下降。

“先称称。”

“可以。”

分别称了三块记录田的籽棉重量,到了轧棉之时。

隋大郎说道:“刘有宁,种籽碾破了。”

“隋郎君,此三块地乃是记录之用,用手剥皮棉固然更干净,也不易损伤种籽,然未来推广,必是用此机械轧出棉籽,故此机械轧出的皮棉才是记录的真实皮棉产量。留种的,则是其他棉田,仅是第一年,足矣了。”

“误差不多,非是弄虚作假吧。”

“高郎君,此乃禀报官家与朝廷的产量,岂能有半点误差?”

两人不好再劝了。

随后到了纺线一环。

混了少量丝线,这种纺车也可以不混,但混了生丝,数量不多,增加的成本不高,纺织时效率会更高,且棉线更结实好看。

看着这台复杂的机械,以及超高的效率,隋大郎又说道:“此机械能否织丝与麻?”

“改进后,能织。”

“能否交给朝廷。”

“我一直在犹豫,一旦此物推广,首先北方未来也会织棉布。”

“北方为何不能织棉布?”

“北方一旦织棉布,对许多南方百姓将会产生多大的冲击,特别是许多黎人部落,几乎是靠吉贝布谋生,一旦纺织,他们何去何从?”

“一旦推广,种麻户与种葛户又何去何从?”

“麻葛可以制纸。”

“制纸都不行了,我已发明一种新式竹纸制作方法,将此法交给了一家造纸作坊坊主,明年开春便会试验之。一旦成功,将之推广,每张大纸成本可能只有五六文钱。”

“竹纸虽贱,然易碎。”

“我那种制竹纸方法所产竹纸,韧性虽不如麻葛纸,然亦不易碎之,能写,能印刷。”这也是刚解锁的技术,不过对造纸,刘昌郝不大感兴趣,便将它交给了吴坊主,让他按此法试验,看效果如何,若是好,则推广,若是有缺陷,则继续改进。

“不易碎,能写字,能印刷,一大张成本只需五六文钱?”高孔目问。

“五六文钱都是我高估的。”

“你从何处得知此法?”

“万物运行自有至理,摸到了就不难,与经义诗词无关。还是说正题,这两条还不是让我最犹豫的,最犹豫的乃是这些机械虽效率高,却比较复杂,其制作成本也比较高,一旦普及,必然会出现更多大作坊。”

“一起变成大作坊生产,会有若干后果,因为成本下降,各种布匹价格会下降,这是有利的一面。有害的却有好几面,一旦变为大作坊生产,百姓只能提供原料,其价格必被各大作坊主垄断控制。”

“其二,其乃布匹,我朝一年所用,以及销往外国的布匹,数量巨大,各大作坊必会雇许多织工,然这些作坊主非是我家,也有类似花谷久、刘四根之类的人物,为了谋利,必会剥削工人。又非是小作坊,仅数人数十人,其是大作坊往往有数百人,几个大作坊合在一起便会有数千人,压迫太重,则会形成严重的后果。”

宋朝眼下依然是小农、小作坊经济,一旦迅速蜕变为大作坊、准资本主义经济,必然会带来许多好的与坏的影响,关键往后去,宋朝政坛恶劣,有些人不会盯着好的一面,只会盯着坏的一面。因此刘昌郝又说道:“献肯定会献的,然如何献,何时献,我正在斟酌中。”

但宋朝有这门好处,与军事无关,其技术,朝廷不会强逼着各户上交。

若不是看到其惊人的效率,隋大郎都不会说出这句话。

弹实棉花,铺上棉线,便是棉胎,开始做胎布,外罩。

先做了几床棉被,还有几件棉大衣、棉袄、棉裤,刘昌郝说:“二位,试穿一下。”

这时能穿棉大衣?两人穿了一会,才开始觉得很新鲜,一会儿额头上便冒汗了,连忙脱下它,说:“真是保暖之物。”

“二位,劳烦你们抽出一人,将它们运到京城,再带一些棉花样品,献给朝廷,让陛下与诸公先睹为快。”

“是也,是也。”

隋大郎带着样品回京。

刘昌郝也让林明远带着样品去京城,与丝帛行谈判。

隋大郎带着样品进了司农寺,又被赵顼召到垂拱殿。这玩样盼了大半年,终于看到样品,赵顼激动地说:“诏,召诸卿进殿。”

各个大臣被带到垂拱殿,一起讶然地看着样品。

“隋金达,你说说经过。”

隋大郎说了经过。

“一台纺车一天能织八九斤纱?”一个大臣问道,有的人懂,有的人不大懂。但懂的人,必被这一数量吓着。

“那台纺车名曰双面多锭大纺车,需四人操作,十分复杂繁琐,臣欲劝刘家小郎将其献给司农寺,其曰……”隋大郎将刘昌郝所说的担忧一一复述一遍。

“五六文钱一大张的白纸能写字印刷,不易碎?”

“禀陛下,他是如此说的,具体需试验之。”

“棉花产量如何?”

“需分几次采摘,然现在能大约估算出来,其高产者,能接近千两,少也不会低于八百两。”隋大郎还怕诸位大佬不明白一千两的含义,指着棉被与棉大衣说:“一件棉被需皮棉一百两,一件棉大衣需皮棉二十五两。”

一百两便是四公斤,算是很大的一床棉被胎了,不过棉被不能试睡,于是隋大郎指着棉大衣说:“诸公,可以试穿之。”

赵顼说:“诸卿可以试穿。”

大伙开始试穿。

穿过了便知道它的保暖作用,许多大臣盯着这些棉制品,有的都开始喘起粗气。

它在另个时空中国历史上,进展比较缓慢,虽然朱元璋将它推广到全国包括北方,却是穴播,未摘心,未打杈,没有拱棚育苗,没有营养钵,肥料未跟上来,种植方法也不得法,故产量很低。

刘昌郝整让它加速了九百年的进程,虽然是试验田的产量,但是八百到一千两,也就是一亩田棉花最少能做八床大棉被,或三十余件棉大衣。想想一件毡毯或一件裘皮大衣值多少钱吧。

许将笑道:“此子真做成了大德鲁伊。”

“有八百两乎?”吴充质疑道,秋天到来了,两广与福建路也传来急奏,禀报了相关的情况与真正的产量,这回不是敷衍了事的回答,不但禀报了种植季节、各种器械、种植方法,也禀报了相关的产量,亩产三四百两或许是有的,千分之一都不足,多数是两百余两,一百余两,两者产量悬差太过巨大,让吴充有点不相信。

“八百两必然有的,仅是第一次采摘,每亩便几乎得两百两皮棉,后面还有许多棉果未采摘。诸公,若不信,可派一公与小臣亲自前往观看。”

“为何悬差如此之大?”

隋大郎不知如何回答,到是陈绎替他解了围:“种植得法也,或如甜瓜,别人家亩产不足千斤,其种,亩产四千多斤。吴公,其欲做大德鲁伊,重兴农家,莫质疑之。”

农家,不是农民家的农家,而是诸子百家的农家,开创者乃是许行,奉神农氏为祖,劝耕桑,足衣食,在当时颇有影响,许多儒生都拜于门下,故孟子恐慌地讥骂之。随后没落成九流,但一些思想对后世仍有巨大的影响,如农本商末。即便到了宋朝,对其思想也多持着赞成的态度。

农家的什么没人在意,但这玩意影响太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