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这种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受教育界和理论界关注并普遍的到认可的因素就是,与其他职业(如医生、律师)相比,中国现阶段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发展还很不成熟。
就教师职业的发展趋势看,“专业化”既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提高教师职业地位的重要途径。
其实,尊师重教与科教兴国的口号,大部分依旧只是口号;实际行动则还差得远。
这个情况,李铁如这个对世界大事一概不怎么太关心的人,起初并不太明白为什么。
后来,由于对于世界形势极其上心的李亚峰,孜孜不倦而又持之以恒地不断灌输;他终于也知道了一些,目前中国需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而其中第一序列,必然是经济和军事!
当今中国当局重视经济与军事发展,那是不言而喻而又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
自一八四零年起,近代旧中国历经百余年战火蹂躏与列强的欺压凌迫,为什么?
只不过是因为那时候的中国贫弱不堪,尤其是军事力量,与外敌比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中国中原自古就是百战之地,差不多从未有过理想中的“四夷宾服、万邦来朝”之盛况。
古往今来,中国历代王朝创建伊始,帝王都雄心勃勃地为一统天下、国富民强而励精图治,以期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强盛愿景。
这种景象也成为衡量国家是否政通人和、国力强大、德被四方、有圣明之君的标准,更成为太平盛世的吉兆!
历代王朝在国力鼎盛之时期,外夷藩邦前来朝拜的景象络绎不绝,史书记载颇多。
如成语“万国来朝”,出于《隋书·音乐志》:“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唐玄宗“开元盛世”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更是历史罕见。
《明史》记载,从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开始,“大宴仪”就成为明朝的嘉仪之一。
从大宴仪第三轮敬酒乐队奏《眷皇明之曲》、跳“抚安四夷之舞”以及第六轮敬酒奏《金陵之曲》、跳“八蛮献宝舞”来看,这种礼仪实际就是在颂扬明代帝王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功绩。
大清王朝建立,定都BJ,经过收复疆域、平定三藩、遏制俄国、管理XC等一系列举措,使殷省版图疆域辽阔、国力强盛,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繁荣的文化使周边各族增强了向心力,藩属之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大清康雍乾三朝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
再说所谓四夷,这里有过著名的“夷夏之辨”。什么是夷夏之辨?
夷夏之辨是中国二千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最早是由《春秋》公羊学家提出来的。
所谓夷夏之辨,就是分别出夷与夏的不同。
夏,指诸夏,也称华夏,从地理概念上说则是指古代中国。
夷,是指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通称四夷,即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就文化发展程度而言,中国先进于礼乐,礼乐文化发达;四夷后进于礼乐,礼乐文化落后。
就民族关系而言,春秋时期,人们普遍有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再加上夷狄时常侵挠中国,所以春秋时期不断有攘夷之举。
齐桓公称霸,首先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受到了孔子的称赞。
孔子认为,中国在南夷与北狄夹击下,情况危急,不绝如缕,如果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就会出现夷化现象,中国倒退接受夷礼、夷俗。
夷夏之辨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出现的。
夷夏之辨虽然是讲民族关系,但是,它不是从地域和血统上来讲民族关系,而是从文化上讲民族关系。
而孔子又为什么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秋,郯国(位于今SDZC县西南20里)国君郯子来鲁国访问,鲁昭公设盛宴款待。
席间,鲁大夫叔孙昭子向郯子仔细询问了少昊氏以鸟名官的故事。
郯子侃侃而谈,说:少昊是我的祖先,我知道这个典故的来历。
从前,黄帝以云记事,以云命名百官;炎帝以火记事,以火命名百官;共工氏以水记事,以水命名百官;太昊氏以龙记事,以龙命名百官。
到了我的祖先少昊立为帝的时候,恰遇凤鸟飞来,便以鸟记事,以鸟命名百官:
凤鸟氏,为司正,掌管历法。下设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分别掌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祝鸠氏,为司徒,负责民众教化的工作。
鸠氏,为司马,负责司法工作。
鸤鸠氏,为司空,负责水土治理工作。
爽鸠氏,为司寇,负责社会治安、搜捕盗贼的工作。
鹘鸠氏,为司事,负责五谷的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农事工作。
郯子谈论少昊以鸟命官的往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孔子听说后,立即去拜见郯子,虚心向他请教有关少昊的历史故事。
从郯子那儿出来后,孔子告诉人们:我以前听说过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看来这话是可信的啊。
乍一看来,孔子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就事论事,其实不然,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背景。
原来,西周实行zhengjiaoheyi体制,教育学术掌握在官府手里,所以有王官学的说法。
进入春秋时期,王权衰微,学术下移。前后表现为两个阶段:
老子道家创始人。
第一个阶段,是周王朝的文化官员开始外流,散入各诸侯国,甚至有的远走高飞,进入边远四夷之地。
如老子,原任周守藏史,见周朝衰落,丢下官职而去。
再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王子朝和一批贵族子弟携带周王室的典籍投奔到了楚国。
《论语·微子》篇记述了一批乐官四散而去,如:大师挚去了齐国,亚饭干去了楚国,三饭缭去了蔡国,四饭缺去了秦国,鼓方叔逃到了黄河之滨,播鼗武逃到了汉水之岸,少师阳和击磬襄二人则逃到了海滨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