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李铁枪带着一万二千人走后,海州城冷清不少。在海州城西一幢宅园,柳玉宁挺着一个大肚子,站在一幢两层小楼栏杆处,看着下面院中不断在舞动的人,暗自叹了口气。和一个十几岁大的丫鬟,一起走下小楼。
曾几何时,这样的生活是柳玉宁最为向往的。她们在归义庄,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可惜因为加入义军,她们多数时间都在外奔波。
占领海州后,难得清静下来,柳玉宁在济南时已怀上第一胎。贾应龙一直在身边陪伴她,可她知道,贾应龙的心里并不好受。每天除陪她外,就是在家里练武。上次李铁枪领兵走,贾应龙嘴上没说,心里十分渴望与对方一起出征。因为待在这里,除能陪她外,贾应龙完全是个闲人。
随着中原义军越来越壮大,派系太多,连贾瑞也不受重视,从诸军都提领,下降为掌书记。贾文仲在海州城任从七品文官,贾应龙原是一个军的营头。因为那个军在东海县,为了照顾家人,贾应龙直接辞了官职,在家闲着。
见柳玉宁赶来,贾应龙停下身子,将应龙枪扔到旁边的武器架上,走到柳玉宁身边扶住对方:
“你怎么不多休息一下?”
“才五个月,哪有那么娇气?”柳玉宁陪着贾应龙来到一张石桌前,正要坐下,跟来的年青丫鬟,赶忙给她垫了个蒲团。她看了年青丫鬟一眼,笑着说:
“晴儿你进去吧!不用管我们。”
年青丫鬟应了一声,并未进屋,在一旁候着。柳玉宁没再管她,对贾应龙说:
“听说二将军他们在建康打了场大胜仗,要是能收复建康,他们应该快回来了。”
“要是能收复建康,他们应该会提早回来。”贾应龙笑了笑:
“现在我们不考虑那些,安安心心待在家,等你将孩子生出来。”
柳玉宁将贾应龙的手反抓住,盯着他看了一会问:
“生完孩子呢?相公有什么打算?”
贾应龙摇摇头没说话,柳玉宁说:
“看这样子,二将军他们回来后,一定会再提合并之事。这次应该和以往不同,大将军上次的安排,看似随意,其实很有深意。他让愿去之人出征,会不会为即将到来之事铺垫?这次二将军回来,是不是也会说:愿合并之人合并过去,不愿合并之人留下?”
贾应龙呆了呆,论头脑,他不如柳玉宁,这些事他从未考虑过。想了想觉得有可能:
“这样做也没什么不对,他们只顾收人,也不看看是些什么人。现在的中原义军各自为一派,早已经不是以前的仓乡义军了。要是真自愿合并过去,你说父亲会不会去泗州?”
柳玉宁笑了笑,摸着贾应龙的脸:
“志同道合的人都合并过去了,父亲岂还会在这里待?车到山前必有路,有些事一旦真到决定的时候,自然会做出选择的。”
贾应龙听了柳玉宁这番话,脸色也要好很多。正要开口,走来两个男子,其中一人,让贾应龙皱了皱眉头。
“应龙兄,好久不见了。”张俊生朝贾应龙一礼,柳玉宁看了贾应龙一眼,一起起身还过礼:
“张公子来此有何事?”
张俊生没在意贾应龙的称呼,带着一脸笑意说:
“奉大将军之命,特来请应龙兄去军营。听说二将军他们在建康打了个大胜仗,大将军和军师他们商量,决定将所有将军和大人招集起来,商量一下与天平军合并之事。”
贾应龙冷淡的脸上,浮现出一些惊喜。他最开始就愿意投靠刘病愈,可惜他哥贾文仲和父亲选择了仓乡。开始在仓乡还不错,大家比较团结,一起攻城略地不分彼此。最后人越来越多,早已经变了味。
大家只图在海州享乐,根本没心思心思主动出击。他们有几万人,楚州最多一万。只有几个人提出攻打楚州,最后也未能通过。现在又要重提合并之事,贾应龙的兴趣来了,看向柳玉宁,柳玉宁问张俊生:
“张公子,前方大胜,想来二将军他们快回来了,为什么不待他们回来再议?”
张俊生盯着柳玉宁,警觉到旁边有贾应龙在,赶忙收回炽热的目光: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事是大将军和军师商量的,父亲也没说。”
贾应龙差点没忍住,一拳砸死张俊生。张俊生的名声在中原义军中非常差,吃喝嫖赌无所不来。对方看柳玉宁的眼神,总是不怀好意。要是其他人来请,他一定会不拒绝,张俊生来?他想也不想说:
“现在我在义军中没担负任何职务,这种大事,就算参加也说不上什么话。你去吧!我没必要去。”
“应龙兄怎可如此说?”张俊生劝道:
“应龙兄是我中原义军,与袁将军并列的第二大高手,哪能不去参加议事?军师特地让我来请你去,要是换成别人,我哪会跑这一趟?”
贾应龙很不耐,挥了挥手:
“你自便,我现在有事,等会再去。”
“贾兄记得一定要来啊!并合之事非同小可,不可不参加。”
张俊生走后,柳玉宁说:
“军师和张将军他们都反对合并,如此积极,令人好生奇怪。”
“这有什么奇怪的,”贾应龙将柳玉宁扶起,朝小楼走去:
“可能是想将大家集合起来,趁现在反对的人多,劝大将军打消主意。这种聚会,不参加也罢。”
柳玉宁想了想说:“父亲他们应该都在,等会你就算不参加,也去看看。毕竟大家都在,你要是不去,大将军的面子上也过意不去。”
……
今日的海州军营,比李铁枪走那天还要热闹。不但营级以上的人都来了,连都头也赶到这里。不算普通士兵,三百多人齐聚在主营内谈笑风生,让大家仿佛又回到绿林时代。
海州城宽大的主营,除门口方向,摆满了桌凳。这原本也很正常,但这次的摆法和以往不一样,很像以前绿林道上的宴会。
左右各三排超长的桌子,桌子上铺着红布。桌凳从门的一侧,快摆到对面的墙壁。门口左右,还有两排长桌。两边凳子上坐满了人,上面虽然暂时什么也没有,一个满脸大胡须的中年男子大笑道:
“还是这样痛快,什么分桌而食还是围桌而餐,都他娘的中看不中用。这样才是我们的风格,更能让弟兄们亲近。”
“是啊!好久没这样一起吃喝了。无论今日谈得如何,大家定要喝过痛快。”
今日没设帅位,耿京坐在前排一桌中间,左边是韩庸,右边是袁万城。他们这边全是高层,耿京看着畅快的众兄弟,脑海里也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生出几分感慨。
这些东西是韩庸的建议,韩庸说:
“每次说合并,都让大家闹得很不痛快。按以前的风格,让大家边聚餐边说事。就算再怎么不愿意,也不会闹得不愉快。说不定还能让不少人改变心意,同意大将军合并之事。”
这个建议耿京想也没想就答应了,要是能回到以前,他宁可不当什么大将军。这些日子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太累。他觉得以前在仓乡,才真正如一家人、一大家的亲兄弟。
人陆续到来,三百多个位置,没过多久基本上坐满,又等了一会,再也没人来。耿京扫了一眼,没到的只有几人,准备再等等。一个光着脑袋的壮年男子说:
“大将军,可以开席了。反正今天有的是时间,大家边吃边等。有什么事,喝了酒说,更能让弟兄们接受。”
耿京十分欣慰地看了眼左边的韩庸,韩庸对他笑了笑。这也是韩庸的主间,韩庸说喝了酒更容易说事。加上这样的安排,只要大家今天答应了,让他们在写好的同意合并书上签字,第二天就算有人想反悔也没用。
耿京开始还有些反对这样做,他觉得这样做,对不起众弟兄。韩庸将他说服,为了合并过去,为了大家的将来,长痛不如短痛。他站起来:
“在坐的众兄弟,有些加入中原义军早,有些较晚,无论早晚,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亲兄弟。今天安排这些,就是让大家回味一下以前的生活,以前虽苦些,但大家过得自在。从今天开始,无论在任何场合,大家想怎么叫就怎么叫,我希望大家仍叫我耿兄耿弟,叫大当家也行,不用再叫什么大将军。”
“大当家,”一个中年男子起身,双眼有些湿润,激动说:
“我早就想像以前那样叫了,大当家说得对。以前的日子虽苦,但大家过得更自在。要是能够重来,我宁可永远待在仓乡。什么大义、升官发财,这些我统统都不要。只要和众弟兄一起过,哪怕过一年就去死我也愿意。”
这番话说得十分令人动容,中年男子叫蔡新元,是十二太保之一,是仓乡的老人。一时没人说话,不少人都在感慨。在张安国旁边的邵进将头低下,仿佛在为什么事而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