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秋收冬藏
2018-04-15 作者: 某某某某某网友
21、秋收冬藏
霍去病:“历代名将成名于中原腹地杀伐之中,少有人和异族游牧者征战,唯有赵牧、蒙恬等曾直面匈奴骑兵,说起打匈奴,没有人能比舅舅更在行。”
卫青:“去病此言差矣,舅舅怎么能和古之先贤相提并论?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你说的没错,兵书你也看了,能怎么灵活运用,才是关键,这也是舅舅心中所谓的万人敌。”
霍去病:“舅舅的意思我明白了。我熟读兵书,骑射剑术无一不精,自认为足矣征战匈奴,可是每每设想,却又十分迷茫,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卫青:“如果你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就去努力做好当下的事儿,之后,你便会明白该怎么做。”
霍去病:“诺!”
卫青:“在你读书的时候,你或许不知道读书能带给你什么改变,但是许久之后,你会明白的。”
霍去病:“读书所得,终归肤浅,下次再出征,请舅舅务必带上我,我先从大将军马前一小卒做起。”
卫青:“好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你能有此意,舅舅心甚慰也。”
数量庞大的汉军集结长安近郊,每日耗费钱粮数目巨大,国库逐渐开始吃紧,皇帝刘彻行的是大有为之道,军事、内政双管齐下,当然不会轻易罢休,着一切重担都压在了大司农、搜粟都尉桑弘羊的身上了。
桑弘羊十三岁即为侍中,因“言利事,折秋毫”之才而执掌天下财政税赋大权,桑弘羊非但才资惊人,更兼忠心耿耿,受命以来聚敛资财,凝聚国力,为汉武帝刘彻的文治武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持,日后汉武帝能巡游四海,开拓西域,定鼎南夷,靠的就是桑弘羊积累下来的雄厚基础。
如今国库吃紧,桑弘羊心底纯良厚道,自然不会撺掇皇帝加赋,而是削减了国家经营的盐铁专卖这一行的开支,又加紧从从主要产粮区收购夏粮,通过漕运运至长安附近,如此开源节流,一场迫在眉睫的财政危机就此化解。
眼见兵强马壮,财源充足,皇帝兴致高涨,在丞相公孙弘的建议下又为博士官设置弟子五十人,免除赋税、徭役,以品学高低排序,分别委任为郎中、文学、掌故等官职。并且从官吏中选拔有专长的人,加以提拔,自此,公卿、士大夫、官吏中有学问的人越来越多,天下人越来越注重礼教文化,向学之风蔚然成势。
无论是军事还是文治,少不了要花钱,桑弘羊的担子越来越重,“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成为了他毕生的追求。桑弘羊体恤民力,理财有方,就连对其为人为官颇有微词的太史令司马迁都击节而赞。
还有一个人,也承担着同样的压力,那就是大将军卫青。在他的设想中,汉军应该成为一支战无不胜之师,名将百年难出一人,他希望未来汉军的个人素养可以弥补带兵者的不足,这就要求汉军的训练必须成为一种可以复制的标准流程。羽林期门、简章军,都是精挑细选的军士,自然问题不大,可是各郡**队却良莠不齐,达不到理想状态。
大将军帐中,公孙贺、公孙敖、苏建诸将围成一圈,诸将军抱怨郡**队训练颇难,卫青倾听许久,道:“羽林期门是百里挑一之士,训练这样的军士不难,郡**马出自农人、平民,这才是汉军兵源的主要部分,也是日后我汉军的主力来源,只有将他们练成合格的士兵,我军练兵的目的才算完成。”
公孙敖:“大将军,人有资质高低之分,如此要求是否太过苛刻?”
公孙贺:“大将军目光长远,意在百年之后我汉军依然能长盛不衰,诸将明白此意,只是匈奴猖獗,大战迫在眉睫,我军每次出战不过数万人,练好一支精兵即可,何必花这么大精力在郡国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