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定策(1 / 2)

天际泛起鱼肚白,夜幕退去,天光清亮起来,沁水河越发清晰的展露在视野之中。

沁水源出太岳山东北麓,自北而往南穿越太岳山崇山峻岭,至沁水县城折往东南——已是初夏时节,山野雨水丰茂,溪涧盈潦,百余丈宽的沁河水势浩荡,隔绝东西。

沁水县城所在的位置,是沁水河上游河谷最为开阔的区域。

不过,这一河段的沁水河西岸河谷最宽阔处也仅有七八百丈的样子;东岸还要狭窄得多,仅有一百三四丈阔;再往两翼则是约十数丈、二三十丈高不等、连绵起伏的坡岗丘岭。

沁水县城位于西北,据山临水而建,地势上城北面地形最为险峻,西面坡岗也陡,东面又临沁水,南面最为平易——十数日来围攻沁水城的敌军,将营寨主要驻扎在城南。

而连接驿道的沁水河渡,建于东周末年,则距离沁水城南门约四里。

敌军连夜在渡口的西侧、西南各扎一座小型营寨,各有数百兵卒进驻。

赤扈人对降附军素来管御严苛、暴虐,但每攻陷一座城寨,却会纵兵大肆屠掠,作为补尝,也滋生兵卒暴虐杀戮之心。

从眼前这一幕,可以看出以往再寻常不过的兵卒,在暴虐好斗的凶残人性被激发出来后,再加以严苛的军纪管束,战斗力确实会有可观的提升。

换作以往,很难想象眼前的这部云州番兵,在骑兵部队如此轻易就被歼灭之后,还能如此稳健。

而昨日在秦井驿,所有的节奏都在翼骑营的掌控之下,但即便如此,在侧翼也反复拉扯了三四回,才将敌阵彻底打崩掉,难度比预想中要大,翼骑营的伤亡也略微高了一些。

“沁水知县钟应秋见过殿下!”

沁水城据山临水而建,仅有西、南两座城门,西城门外又是一道长坡。

敌军在丧失主要的骑兵之后,摸不清楚守陵军的底细,为防止受到内外夹攻,主动放弃西城外建于长坡之上的营寨,都撤回到沁水河沿岸,以渡口为依托重新进行布防。

沁水城也因此解了围。

钱尚端留在涑水残寨,率领少量兵马负责从蒲绛等州筹措粮秣,输送太岳山中,乔继恩则跟随在景王赵湍身侧第一时间进入沁水境内。

清晨时,也是乔继恩代表景王带着胡渝等人进沁水城,他此时领着沁水知县钟应秋等官员赶来渡口西岭的营寨来参见景王。

沁水知县钟应秋不到四旬年纪,脸颊清瘦,连日率军民守城,容貌更显憔悴,他虽为士臣,但此时身穿一件皮甲,腰带挎着一把长刀,满面欣喜的走上前来给景王赵湍行礼。

乔继恩一把年纪,连日行营,这会儿爬岗登坡都已颇为吃力,走路有些踉踉跄跄,钟应秋步履却是稳健,憔悴的面容也有坚毅之色。

敌军拥兵沁水城下时,便抢先攻过两轮,见难以猝下才在西面、南面扎下营寨,而这连日来又连续发动几轮攻势,沁水城都岿然不动。

除了沁水城池相对险峻、易守难攻之外,更主要还是钟应秋等官员善于调度以及城中军民抵抗意志坚定。

连用从秦井驿附近征调的民夫仅有三百余人,与沁水相距四里许的营寨还很简陋,目前仅在东侧缓坡挖出一道五六尺深的长壕,部署拒马、鹿角等障碍物,长壕后面是一顶顶临时搭设的营帐。

景王赵湍不顾乔继恩、张辛等人劝阻,亲自赶到前阵督战;徐怀对此也是赞成的。

不考虑敌军随时还会从泽州、阳城等地增援过来,仅沁水西岸的云州番兵,守陵军在兵马规模上还是处于劣势的,需要沁水守军参战。

而无论是徐怀,还是张辛等人,都不足以叫沁水守军听令行事;唯有借助景王赵湍的声望,才有可能指望沁水守军会配合作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