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有儿子了!
2015-05-02 作者: 寞冬雪夜
第22章 有儿子了!
刘禅抱着刘璿玩,刘璿已经会说话了,而且现在也说的比较清楚了,毕竟快两周岁了。刘璿奶声奶气地道:“父皇,母亲说,皇后娘娘和贵妃娘娘,肚子里都有小人,是我的弟弟妹妹!”
刘禅点点头道:“没错!是璿儿的弟弟妹妹,璿儿你是长兄,俗话说长兄为父,你可要好好学习本事,将来长大了,好保护他们,知道么?”
刘璿才两岁哪里听的懂,不过听到刘禅问自己,还是点头道:“知道了,父皇!”
“好!乖儿子!让父皇亲一个!”说着刘禅和刘璿就玩闹起来,想个小孩子,还让刘璿当大马骑。
其他人看了可吓坏了,不过被刘禅拦住了:“没事,朕陪儿子玩,你们该干嘛干嘛!”
三个女人看着了之后,都露出笑脸,皇后张星彩年纪最大,也最为稳重,就有点无奈道:“唉!看样子是长不大了,璿儿才多大,就和璿儿说那样的话!”
三个女人偷笑,这个时候,李昭仪也来了,带了礼物和大家见了礼,也坐在一起说话。刘禅让李家国准备饭菜,让大家都在这里吃完了再回去。
吃过饭,刘禅回去的路上,被李昭仪拉住了,刘禅看到李昭仪这个小娘子,不禁心中有点飘啊飘的,李昭仪最听话,也最讨刘禅喜欢,原因很简单,刘禅和李昭仪玩过各种花样。李昭仪也对刘禅的要求,全部满足,不像张彩妮,让她亲亲自己小兄弟都不肯。
刘禅朝李昭仪眨眨眼:“咋了?想朕了?”
当然这声音很小,别人是听不到的,李昭仪暗暗摸了一把刘禅,用妩媚而有发嗲的声音道:“皇上,人家也要,他们都有孩子了,我也要!”
刘禅被李昭仪摸了一把,心中顿时起了**,但是大白天的,不可能直接带回宫去叉叉哦哦吧,万一又被史官记录了,那就玩完了,所以只能嘿嘿笑道:“等着,晚上朕去给你下种!”
李昭仪得到了刘禅的回答,满意地离开了。刘禅离开后,就去了自己的宫里,处理政务,现在因为细化了,一般的小事情,都是各部尚书和两个郎中处理。
大事都是朝堂上说,一般只有紧急的事情,才会需要刘禅处理一下。当然了,还有一些需要慢慢商讨,还有一些秘折,所以刘禅要去看看有没有事情。
刘禅去处理政务自然不必说,另外一边李杰去了丞相府,把东西送上了,又和诸葛亮把事情定下来了,诸葛亮听了之后,一阵无语,不过既然是刘禅定的,那也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
时间慢慢推移,刘禅整天忙碌着,改革还在慢慢推进。刘禅发现诸葛亮的快刀斩乱麻确实不错,第一批移民已经在过完年的时候就迁走了,到了南方赶上了第一季的播种。
在迁徙之前,刘禅说过,路上的食宿由朝廷来办,到了地方,在第一季稻黍成熟之前,所有吃食也都由朝廷出,而且种子耕牛,都由朝廷出,只不过这些不是白给,后来都要由他们还上的,一年还不完,就多还几年。
之前户部尚书秦宓算过,这次迁徙,各地人口,一共加起来,有十万之众,差不多要耗费粮食上百万石。要想全部收回,最少也需要五年。
刘禅确实摇了摇头说道:“用不了五年,只要大家努力开荒种地,最多两年就能还完!”南方的水稻,一般都是一年三熟,所以刘禅才敢这么坑定的,而且刘禅还特意告诉那些人,南方可以一年三熟,让大家试着找准时间。
刘禅让他们找准,是因为自己记不得,也不了解。而南州,因为要安置十万百姓,还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蛮族,张嶷、董厥和霍弋几乎天天都睡不着。
诸葛亮临走的时候,留给张嶷五千兵卒,这五千兵卒,是老的老,小的小,真心没有什么战斗力,其实就是之前跟诸葛亮来南征的挑夫,主不过听说南方可以分到地,就打算留下来了。
蛮族那边,由孟获压着,短时间之内,不会有叛乱,而且南方叛乱,其实是在诸葛亮死后,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南方还是很安稳的。
那些蛮族人看到汉人迁徙过来,个个都不高兴,甚至几次差点动起手来,当然了,张嶷和孟获压着,他们只能忍气吞声。
张嶷怕时间久了,大家生出的间隙更深,一边劝说那些愿意接受汉化的蛮族,一边想办法劝孟获带头搬到城里去住。
后来孟获被张嶷实在弄的烦不胜烦,就答应了,孟获是南蛮大王,他一般很多贵族就跟着搬了,而且还有好些摇摆不定的人也搬了。
既然孟获搬了,其他人搬到城里,是早晚的事情。为了防止双方滋事,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张嶷、董厥和霍弋经过商议,决定定期举行一些比赛,比如骑马、射箭等等一大堆的比赛,赢了的可以得到奖励,并且把这个决定写成奏折承保了朝廷。
刘禅看了之后,这才想起来,两个民族的融合,总会产生流血事件,所以当即允许了,只不过对比赛项目和奖励做了修改,加入一部分南蛮人玩的游戏,那是汉族人不会的,也加入一些汉族人会的,南蛮人不会的。而且奖励设置的非常高,另外加上了一句话: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要求所有的参赛选手,比赛结束后,必须相互握手拥抱,以示友好。
这事弄完了,刘禅又给张嶷下了一道密旨,让张嶷训练一支强有力的士兵,说是还要继续南征,另外也要用来提防那些不愿意被汉化,死活都不肯走出山林的人,如果有人敢造反,就用暴力手段迅速镇压,对同意汉化的多加奖励,让那些摇摆不定的人,看看两种结果的下场,又让谯周,大量办理学堂,宣传儒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