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B178样品的微米级加工,由项目组第一实验员杨定天主操作,他的动手能力最强。
汤元打第一辅助位,他负责监控实时数据、调整设备参数,与杨定天充分联动。
其余人员做好接应准备,沈奇把控全局。
嗡嗡嗡,设备启动,一场微米尺度的技术攻坚战上演。
“关闭气体保护。”汤元熟练操作各种设备,为主操作师杨定天保驾护航。
“B178-1开始加工,启动FIB。”杨定天通过电子显微镜全神贯注盯着样品。
实验室里只听见杨定天和汤元之间的交流声,语句短促。
这种实验至少要两个人同时操作,每一个关键实验步骤,一人报出欲操作的程序细节,另一人回应一句以作确认。
即便这些先进设备有防错设定,但在AI没有普及之前,直接操作设备的是人。
只要是人就有可能犯错误,所以需要互相提醒监督。
聚焦离子束在B178-1铈镓铜金属塑料样品表面进行刻蚀,这是非常精细的技术活儿,被加工的样品直径只有100微米出头。
加工环境中,温度以每分钟20摄氏度的上升速率,快速来到120度。
“温度120摄氏度。”
“温度120摄氏度。”
杨定天、汤元先后报数。
沈奇做出重要指挥:“保持这个温度,进入充型阶段。”
金属塑料在室温下具备金属的强度,加热之后在过冷液相区具有良好的充型能力,这是常规晶相材料无法做到的。
大家紧张而期待,在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后,杨定天加工出一个齿轮。
这个齿轮的直径是100微米即0.1毫米,和人类头丝的直径接近。
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这个袖珍齿轮的轮廓清晰完整,并且尺寸精准,这说明样品的强度足够高。
微小齿轮的XRD衍射图谱显示出明显的馒头状衍射峰,没有很尖锐的晶化峰,说明齿轮是完全非晶态。
杨定天收好样品,汤元保存数据,两人对视一眼,做出OK的手势。
沈奇也做出相同的手势:“OK。”
实验室里其他成员群情激昂:“成功了!”
“Ys!”
耗时一年,365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持续攻坚,FASTER项目组在沈奇的带领下三军用命,充分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取得了重大科研进展。
100微米级的金属塑料,也就是沈奇他们刚加工出来的这种齿轮,同样可以加工成其他形状和特性的产品,用于制造航天、通信、医学、国防等领域一些精密仪器的元件。
“大家这段时间辛苦了,啥也不说了,处理一下收尾工作,然后我们出去庆祝一下。”沈奇也是很高兴的,每出一个重大成果,大家可以刷刷学术文章,获得一些物质回报,名利双收的事情谁能不高兴。
科研人员在饭桌上谈来谈去三句不离本行,有人问沈奇下一步做什么,C系列?
沈奇认为下一步不应该再是加工尺度的课题,而是非晶材料内在结构的课题。
有些行业的产品一定要做大,越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