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迁是只老狐狸,他很清楚朝廷现在想要干什么,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精神,不愿沈溪将收复紫荆关的功劳拱手让给刘大夏。
但谢迁又不想沈溪锋芒毕露,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功劳留给沈溪麾下的将领,如此可收买人心,在京营和边军中建立起人脉,这算是一笔不小的政治资源。
中军大帐帘帐掀开,沈溪陪同谢迁一起走了出来。
胡嵩跃等人马上把腰杆挺得笔直,就好像准备接受检阅的三军仪仗队,精神抖擞,满脸是笑,但谢迁却没心思看这群人杵在那儿就跟竹竿一样……年纪大了,一天一晚不睡,这会儿他已经疲倦得快睁不开眼了。
沈溪对侍卫交待两句,侍卫马上陪同谢迁往距离中军大帐不远的一处帐篷而去,等谢迁走远,沈溪才回过头打量胡嵩跃等人,压了压手:
“别杵着了,像什么样子?真以为谢阁老是来看你们摆花架子?要想让谢阁老看中,就把军容军貌弄得齐整些,晚上巡营的人马表现认真些,谁出了问题,别说本官跟他过不去!”
刘序笑道:“是,沈大人既然有交待,末将一定遵从!”
朱烈也赶紧道:“俺也遵从!”
沈溪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返回中军大帐,他这一走,胡嵩跃等人面面相觑,他们非常想知道沈溪跟谢迁在大帐中说了些什么。
胡嵩跃对后面刚提拔起来的几个千户一摆手:“你们先回去歇着,刚才沈大人的话,你们可听清楚了?谁要是今儿个晚上有疏忽,别说本将军跟他过意不去!那个谁,今日你来值守!”
胡嵩跃随便指了一人,那名千户兴高采烈去了,认为自己受到重用。
等这些千户离开,胡嵩跃才看向刘序:“老刘,你看……谢阁老这次来,据说领了圣旨让沈大人退兵。谢阁老和沈大人在大帐内嘀咕半响,出来也没有具体的吩咐,这到底退不退兵啊?”
胡嵩跃不问朱烈,因为他知道朱烈肚子里没墨水,相比较而言刘序倒是有一定头脑。
刘序道:“这都看不出来?这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咱沈大人岂是那种轻易被人左右意见之人?”
这话一出,胡嵩跃和朱烈忙不迭点头。
沈溪是什么人,这些日子他们摸得门清,沈溪简直是个独断专行的代表人物,可就是因为沈溪“一意孤行”,他们才一次次获得战功,光宗耀祖。这会儿他们反倒觉得沈溪固执是好事,如此一来说不一定能顶住皇帝的命令,让大家有机会捞取光复紫荆关的大功。
如果他们知道沈溪跟谢迁在帐篷里谈论的,仅仅是沈溪回朝后的去处,估计能吐血三升。
胡嵩跃等人想多多获取军功,但沈溪可没打算再打仗了,战事到了这地步,基本可以告一段落,接下来班师回朝即可,至于紫荆关是谁收复的,已无关紧要,当然沈溪也希望林恒和王陵之在这一战中立下大功。
不过,林恒和王陵之虽然听命于他,但这路骑兵从根本上说是兵部尚书兼三边总督刘大夏麾下兵马,只是暂时归沈溪这位延绥巡抚调遣,现在沈溪已带着兵马完成京师解围的差事,下一步沈溪就得将其悉数归还。
胡嵩跃、刘序和朱烈,眼巴巴看向紫荆关方向,他们现在所获军功,都是在跟鞑靼人血拼后得来,跟着沈溪打了一圈仗,却没有收复一座城池,如果能在最后把紫荆关给收复的话,这功劳可不小。
可惜沈溪已经不惦念再给他们争取功劳了,宁可让林恒和王陵之捡便宜,这正是应了谢迁的想法,肥水不流外人田,林恒和王陵之才是沈溪心目中真正的自己人,不便宜他们便宜谁?
而且理由也解释得通,你们本就是京营的步兵,拿什么跟边军四条腿的骑兵比速度?洗洗睡吧!
……
……
京师紫禁城,文渊阁。
刘健和李东阳将手头所有与鞑靼人有关的公文票拟过,让人送往司礼监,这会儿他们还对城外战事带着些许迷茫。
李东阳问道:“刘少傅,您以为,沈溪此人……可堪大用?”
刘健票拟完军国大事,手上仍没闲着,继续批阅来自地方的奏本,当年秋天闽浙等多地生蝗灾,地方本就缺少粮食赈灾,朝廷这边又急调勤王兵马,沿途开支不菲,朝廷国库已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