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五章 晋阳之战(1 / 2)

晋阳是大燕皇族的祖籍,也就是说龙家老祖宗的祖坟就在晋阳,晋阳如被大秦军攻占,等于断了大燕皇族的龙脉。肃正帝严令各军务必死守晋阳,又连三道圣旨催促凌无忧率领北方军团赶赴晋阳抗击大秦军。

当此时,太子龙兴荣自请统帅各地兵马守卫晋阳,肃正帝准奏。命太子为讨逆军行军大总管,天下兵马督招讨三军统帅,授节钺便宜行事,统一指挥燕军征讨大秦军事宜。太子龙兴荣率领东宫六率一刻不停的赶赴晋阳。

而此时刚刚完成集结和物资补充的北方军团,在凌无忧的率领下没有按照肃正帝的要求赶赴晋阳,而是沿着平戎草原西路,越过北仑河套平原,直插大秦军老巢金州。如今的北方军团骑军已经只剩不到两万人,步军已不足三万。尽管凌无忧率军急行,北方军团还是没能赶在大秦攻克平州之前赶到金州。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致使燕胜能够有充裕的时间调集兵马杀向晋阳,而此时太子已经到达晋阳城中。龙兴荣一到晋阳,就打开了牛天赐给他的锦囊,他根本就来不及多想,便按照锦囊中的计策开始********。东宫六率的军官接替了各地折冲府都尉的职务,有个别都尉不服调遣,也被龙兴荣枭示众。如此一来汇集到晋阳的各路兵马无不战战兢兢的服从太子调遣。

在此之后,龙兴荣出太子诏,宣布饶恕各地百姓从逆之罪。指出伪秦贼燕胜原名吴胜,根本就不是秦国公燕承宇的儿子,其本名叫做吴胜。太子诏揭露吴胜邀买民心,嘴上说清君侧除奸佞,实则是想改朝换代自己当皇帝的险恶用心。太子诏最后宣布除吴胜、陈广等恶外,普通百姓向朝廷投诚者,免除从逆之罪。临阵倒戈者论功行赏,能手刃贼吴胜者官封大将军,爵赐安定候,金平二州就是安定候的封地。

太子诏一出,天下大哗,一直被蒙在鼓里的百姓们这才明白感情自己被挡枪使了。而从逆的缙绅世家们也在暗地里打起了小算盘。

龙兴荣镇守晋阳,一面修造防线,一面调集各地兵马、征调青壮从军。他利用燕胜登基和分封诸侯的时机,在晋阳建立了一条坚固的防线,当大秦军浩浩荡荡来到晋阳的时候,面对的却是密密麻麻的平叛大军和固若金汤的晋阳防线。

面对这种形势,如果是牛天赐率领大秦军,是绝对不会硬碰硬的和龙兴荣的讨逆军开战的。牛天赐一定会以少量兵力和讨逆军对峙,抽出大量兵力攻城掠地,占据北仑河套平原。在北拒北方军团的进攻的同时,迅速扩大自己的根据地,转攻为守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之时再集中力量逐鹿中原。而以燕胜为的大秦帝国只是凭借一时的勇气,并不具备高超的战略眼光,也没有杰出的军事指挥和战略策划人才。在燕胜和他的部下心里只想着早日攻陷奉天赶走肃正帝,到那时大秦就可以取代大燕一统天下,燕胜做着一统寰宇的皇帝梦,而他的部下们却做着身为开国功臣享受荣华富贵的美梦。

所以说纵观历史上的历次农民起义,最终不是覆灭就是被缙绅世家所利用,最后都成为一次权利和利益再分配的工具,而百姓们得到的只不过是一次次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已,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道理所在。

面对重兵死守的晋阳防线,燕胜没有急于进攻,反而和太子龙兴荣在两军阵前聊起了家常。

“太子殿下,朕自金州起兵为的是天下百姓,为的是扶保太子殿下。可是那些贪官污吏们不仅不弃暗投明,还蛊惑百姓和朕做对。朕觉得太子殿下和他们不一样,殿下是心系百姓的,所以朕希望殿下能够顺应天道,舍弃大燕扶保大秦。如果殿下能够归顺大秦,待到大秦一统天下,朕就禅位于殿下如何?”

燕胜这番话完全是站在一个胜利者的角度上说的,他自己没觉得怎么样,却不知这句话在龙兴荣听来是如此的刺耳。龙兴荣既怒且笑,怒的是燕胜目中无人,妄自尊大,不知死活。伪秦兵不过三十万,地不过二州就想推翻大燕取而代之,真是不自量力,痴人说梦。笑得是燕胜虽然自称皇帝,却也明白和龙兴荣这位真正的帝国储君比起来相差是天地之别,那话语中洋洋自得之间,又露出谦卑的意思,实在是滑稽。

“吴胜,这大燕江山传承百年,不是谁单凭一句话就能说灭就灭的。孤乃国之储君,大燕未来的皇帝,用不着你来禅让。倒是你蛊惑人心大言不惭,妄图偷天换日,着实可笑可悲。孤给你一次机会,现在下马请降,孤可以免你死罪,否则必将你碎尸万段,诛灭九族。吴胜,何去何从你好好想想吧。”

龙兴荣说完之后打马返回防线,不再搭理燕胜的叫骂和挑衅,只下令做好战斗准备。

要说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直接开打就行了。可是燕胜偏不这样,他也不知道从谁那里听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燕胜每天派出上百人对着晋阳防线大呼小叫,又是谩骂,又是利诱希望能够把龙兴云麾下的将士们都策反过来。

这个办法不能说不对,但必须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燕胜必须是以绝对优势,重兵围困龙兴荣的讨逆军,并让他们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使用这一招或许还有用,但是现在显然这些条件并不具备。讨逆军依靠坚固防线死守,由于太子亲自坐镇晋阳,所以后续兵力和物资源源不断的送来,可以说龙兴荣的讨逆军耗得起,燕胜的大秦军却耗不起。

就这样大秦军在防线前面一直耽搁五天时间,生死之战每分每秒都是万分珍贵的,由于燕胜的愚蠢,导致三十万大秦军错失了进攻的最佳时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