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两眼亮,脸色微红,像一团火。
荀攸依然默默地坐着,脸上连一点笑意儿都没有。面对郭嘉的邀战,他微微欠身,慢条斯理地说道:“诚如奉孝所言,袁绍好谋而后动,应付意外的能力有所不足。”
孙策一下子没听懂荀攸究竟想说什么,但他并不着急,轻轻嗯了一声,目不转睛地看着荀攸,脸上带着浅浅的笑容,示意他继续说。
“袁绍志在天下。他欲效光武帝故事,占据冀州,再取幽并,以幽并突骑俯冲洛阳,取中原腹心。袁安四世尚抚胡之策,无论是匈奴人还是乌桓人、鲜卑人,诸部大人皆对袁氏感恩,刘虞施政尚宽仁,得胡汉之心,与袁绍连和。公孙瓒有骁勇之名,威镇漠北,是以袁绍入渤海之初,即遣使结好。若得公孙瓒臣服,幽州即为袁绍所有。至于并州,北有匈奴人,南有王允等党人世族,亦可传檄而定。”
“但计策尚未施行便出现了一个意外。”荀攸呷了一口水,润了润嗓子。“讨董时,袁绍身为盟主,统领十余万大军,无尺寸之功,袁公路却因为令尊接连击败董卓,威名大振。面对这个意外,袁绍派周昂夺豫州。大敌当前,兄弟交兵,此举实属不智,不仅让人看到了他的狭隘,而且直接导致了另一个意外:公孙越死在豫州的战事中,公孙瓒因此与袁绍离心。”
孙策突然有所领悟。郭嘉之前就说过,袁绍——准确地说是袁家——早就有以河北为根据地的构想,但他没有细说,现在听荀攸一说,袁家的计划就更清晰了。公孙瓒现在和袁绍是死敌,但这并不是袁绍的本意,他和公孙瓒原本并不是敌人,反而是同盟——他们都和刘岱有姻亲关系。
但他和公孙瓒的关系出了意外。因为袁绍不顾大局,急于争豫州,导致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死在流矢之下。公孙瓒把这个仇记在了袁绍头上,两人因此生隙,并最终成为死敌。
这个意外导致袁绍在幽州浪费了将七八年时间,给曹操提供了崛起的机会。如果不是袁绍当时急于力压袁术一头,出此下策,后面的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模样。没有公孙瓒牵制袁绍的主力,曹操就不会有机会在兖州坐大,袁绍很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统一中原,就像光武帝刘秀当年一样,形势甚至更好。刘秀起兵的时候可没有袁家的显赫身世,就连他那个宗室的身份也不稀罕,比比皆是。
“幽州未下,并州又被西凉人所占,当前形势与袁绍当初设想不同。当务之急,袁绍必先解决公孙瓒和西凉军才能大举南下。公孙瓒有勇无谋,难以持久。西凉人残暴好杀,无法在并州立足。他们都不是袁绍的对手,如果袁绍能及时调整计划,他依然优势在握。但意外从来不会缺少,将军异军突起,坐断东南。面对这个意外,袁绍再一次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本末倒置,两线作战。不仅如此,他这个决定还暴露了一个破绽,这个破绽就是他们君臣之间利益的分歧。”
荀攸眼神微缩,嘴角挑起一丝冷笑,眼中闪出愤怒的火焰。“豫州乃是衣冠之地,党人有大半是豫州人。汝颍士人虽然崇尚德政,主张安抚胡人,却严守夷夏之辨,绝不会容忍胡骑践踏中原。建此计者,必冀州人也。袁绍纳此计虽可得逞于一时,却失汝颍士庶之心,因小失大,殊为不智。经此一难,豫州人当知将军仁德,将军在豫州的根基不仅不会动摇,反而会更加稳固。”
孙策忍不住轻笑一声,不置可否。或许荀攸说得对吧,但前提是他能打退袁绍的进攻。不能说人心不重要,但毕竟是软实力,能不能转化成硬实力,中间还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
“将军笑,是担心自己不能击败袁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