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
张超翻看着内阁呈送的奏章副本,翻看了几本之后,就有些索然无味了。过去,内阁在奏章上票拟批示建议。而现在,内阁拥有直接的批示权,因此他们在批示处置奏章后,送翰林院审议,如果通过,则回下面的相应部门。
另外会将一份副本呈交皇帝御前,另一份送到议会。
一般的行政事务,议会也没有审核权,现在审议权在翰林院。不过议会有权了解情况,皇帝张超也是如此,按宪法规定,皇帝并没有直接的审议权,皇帝拥有的只是最终的否决权。
日常事务中,行政处置和审议分别在内阁和翰林院,不需要经过皇帝。
有马周和房玄龄这两个阁院班子,张超其实轻松了许多,不需要宵衣旰食的批阅奏章,因为现在奏章不需要都经由皇帝之手批阅了。内阁直接处置,翰林院审议封驳。
皇帝看到的都是批示过的副本。
马周等人的处置都很老到和得体,并没有什么需要张超动用否决权的地方。他甚至已经习惯不去看那些副本了,因为每天早朝,阁院都会例行汇报一下事务情况。
一些重大问题,内阁决策之前,也会请求张超。
以前杨坚杨广父子都是勤政的代表,经常批阅奏章到三更半夜,忙的是宵衣旰食。
但虽然有三省协助,可国朝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而决,依然是会让皇帝忙不过来。
唐朝武德以后,三省改为中书门下,也有了贴黄和批红,为皇帝分担了许多压力。有了宰相贴黄后,皇帝处理事务的压力大减。
但依然离不开皇帝,样样事情都得经他之手。
唯有现在。
内阁负责制,内阁既拥有决策权,又负有行政权。翰林院掌审议封驳权。
已经不需要经由皇帝了,直接处置。
这种制度下,皇帝确实解放出来了。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内阁有九个宰相,翰林院还有九个学士。九个宰相负责决策,当然比一个皇帝来想对策更有效率。而九位学士负责审议封驳,也会比一个皇帝来盯着看,更有效率。
以前的皇帝,不论是杨坚也好杨广也罢,甚至是李渊李世民李承乾,都是紧握着权力不愿意松手。
哪怕自己累的要死,也不肯松半点手,甚至会有如承乾为了得到那权力,最后弄的自己皇位都丢掉了。
张超倒是习惯了当甩手掌柜,以前几度入中枢为相,也数次出镇地方,甚至还在南洋吕宋当了一段时间悠闲国王。
他自己是比较崇尚现在这种分工方式的。
皇帝嘛,天子。
九五之尊,是天下之主,又不是奴隶。
国家事务,他拿个大方向,负责路线就行。至于细节操作,这些交给下面的人就好。
就如一个家主,下面不也还有管家嘛。
至于说担心权力被窃取,现在的这个制度,也是很平衡的。
过去中书门下,是把决策和审议放在一起,然后行政单列。而现在,张超是把决策和行政放在一起,审议单列。
内阁想怎么做,然后想法经过翰林院审议,通过好,他们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
内阁和翰林院相互平衡,而议会又在监督着他们。
张超这个皇帝,其实完全可以每天开个早朝,朝会上听下他们做个简报然后就能轻松的度过美好的一天了。
不用再面对堆积如山的奏折。
再厉害的皇帝,总不可能比九个宰相九个学士加一起还更厉害吧?
皇帝是终身的,但宰相和学士却是五年一任,最多两任十年,每一任还要改选三分之一。
因此,皇帝也不用担心宰相、学士们会窃夺权力。
毕竟这世上,张超就一个,张超能代唐,那是多方面的条件聚集在一起,这种事情可不是经常能有的。
做皇帝的,就跟公司的董事长一样,选好一个总经理和他的高管团队就好,不用自己事事亲为。
董事长要做的,是给出公司展的方向,然后是把握好人事权。
“陛下,许议长在宫外侯见。”
“许敬宗已经到了吗?宣。”
许敬宗的身穿着黄色蟒袍,这是大华朝王爵才能穿的袍服,属于天子特赐。
上次的论功行赏,许敬宗也以其拥立之功,成为三十六位王爵之一,晋升郡王之爵。
当初一心支持张超,特别是在后来甘当马前卒,冲在最前面劝说张超代唐,最终的努力还是没有白付的。
曾经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学士的他,在李世民当了皇帝后,并不是很得重用,还几次被贬,多亏着张超一直提携他。
可依然是跟房杜他们无法相比的,连岑文本褚遂良这些后进之辈,都远比他职位高,若不是他这次大胆的劝进,哪轮的到他封王。
“臣许敬宗拜见吾皇。”
“议长不须如此客气,坐。”
内侍搬来椅子,许敬宗却只坐了半边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