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五六章 搜刮(1 / 2)

鉴宝秘术 北域神灯 1863 字 2022-08-22

把整个房间简单查看了一遍,确认没有危险,张天元才对这房间里的那些东西仔细观察了起来。

卧室里面陈列非常简单,就是床和桌子之类的东西。

桌子也是古物,只可惜已经严重损坏了,就算带出去,估计也没什么用了。

至于那床则是用石头和泥浆盘成的炕,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不过张天元在地面上的角落里现了几颗散落的珠子。

这就有点意思了。

在中国玉文化展史中,作为玉器的搭配,珠子总是一直伴随其左右,故古人也总是喜欢以“珠玉”并称。

在《管子·国蓄》中有“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汉,珠起于赤野……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的记载,当时人对于珠玉的看重可见一斑。

在古籍中真正关于珠子的独立记载,最著名的莫过于东周时期的随侯珠了。

古人甚至将其与和氏璧相提并论。

《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并且随侯珠到西汉时依旧存在,而且是当时国之重器“为随侯(珠)、剑宝、玉宝璧、周康宝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这是《汉书·郊祀志》中记载的。

虽然在典籍中仅只言片语的随侯珠已令今人飘渺不可寻,今天的收藏圈内面对那些同样来自古代的珠子依旧兴趣正浓。

张天元仔细将地上的几个珠子捡了起来,小心翼翼地用东西擦干净了,然后仔细赏玩起来。

这几个珠子之中年份最高的是一枚红山文化的玉珠。

玉珠高1.5、宽0.8-1.4厘米,通体钙化为鸡骨白状态,由于其壳状态完全类似同时期红山文化出土的其他鸡骨白形态玉器。

珠子整体上大下小如一喇叭形状,底部亦有打洼掏膛工艺,造型十分罕见。

这种器型究竟在当时有何意义,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正是有这种未知的色彩充盈于其间,使小珠子在赏玩之余令人平添了许多探索考证之趣。

若言体量则当属另外一枚煤精质地的夏家店文化珠子了,这枚珠子呈扁圆鼓状,直径达2.4、厚1.7厘米。

煤精又称煤玉,煤精是国际公认的有机宝石之一,在宝石学上将其归入“珀、珊瑚”类。

因为其主要出产于中国东北地区,故当地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文物很多都是这种材质,在夏家店文化遗址中现出土了大量的煤精饰品。

这枚夏家店文化煤精珠子,四周各有三道线切弦纹作为装饰,颇显其独特之处,珠子整体饱满,包浆完好,堪称珠圆玉润。

如果平时拿在手上细细欣赏把玩,倒也可以自诩掌上之珠了,不经意间又增加了几分盘玩之趣。

还有一枚是东周时期八棱勒子。

勒子亦属于古代珠饰中的一种,通常人们将形体较长的称勒子,形体较短的称珠子。

这枚勒子长3、宽1.2厘米,属于地方玉材质,呈鸡骨白状态。

张天元清楚记得自己在一次翻阅考古图录《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一书时曾经也看到过一些关于珠子的资料。

这枚勒子与其中记录的一对东周时期“白玉棱管状饰”极为相似。

虽然尺寸有所出入,但造型基本一致,看到这珠子与自己记忆中的宝物相呼应的确是件妙极的事情,既是对于物件断代的参考,也顿时令自己充满成就感,欣喜之余不由多了几分怡然自得之趣。

宋人赵希鹄在其所著《洞天清录》序文中写道:“(收藏)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如亲见商周。端砚涌崖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