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变局(2 / 2)

封郓王为西北兵马大元帅,节制整个西北的兵马,并镇守兴庆府,暂管西夏故地。

这对于各方势力而言,算是一个最容易接受的结果了。

尤其是对于此时还是太子殿下的齐英宗来说,这个三皇子远去西北,意味着远离朝堂的政治中心,就不再可能暗中结交各路文臣鼓动齐惠宗改立储君,这自然算是一件好事。

至于三皇子在西北手握兵权会不会闹出些什么事情……

这是齐朝,这种可能性极低。

毕竟三皇子就算真要谋逆,西军也不见得会听他的,即便听他的,要以西军打全国的所有禁军也是一件相当扯淡的事情。

最关键的是,谋逆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贸然将天下卷入战火,是不得民心的。

对于太子殿下而言,只要耐心地熬上几年,等到自己继位,有的是办法慢慢收拾这位三弟。

其实太子这么想当然是没问题的,只是他并未算到,未来可能会生的一系列变故。

……

就这样,郓王回到京师后不久,在各路人员前来拜访、祝贺之后,就又被撵出了京师,前往兴庆府。

其实樊存也尝试了,想要上疏齐惠宗,建议继续去打吐蕃等国,但这些上疏毫无疑问都被驳回了。

对于此时的齐朝来说,打个西夏已经是开边的极限。

要打更远,倒不是说军队不支持或者钱粮不够,关键是朝中就反对声音太大。

齐朝毕竟还是一个文人士大夫治国的朝代,连文人中的主战派都很受排挤,更何况是武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打其他地方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齐惠宗本身也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君主,这样有风险的行为,自然也不太可能顶着群臣的压力去硬推。

于是,樊存也就没有再上疏。

他本来也对此没抱太大希望,只是想着上疏碰碰运气。不行,那就算了。

在盛太祖的建议中,不能继续打,也并不等于他就没事做了。

西夏灭国之后,一直与西夏作战的西军,短时间之内自然也就没有了战事。

这些西军一部分被调往太原,用于保卫这个西路重镇。而大部分,还是随郓王一起驻扎在西夏各府,用于维持齐朝在此地的统治。

在这段时间,樊存按照盛太祖的建议,尝试着将西夏的军力整合起来,再重用刘法、种平远等名将,加紧训练。

因为樊存很清楚,过不了几年,就是靖平之变了。

……

随着眼前的白雾再一次散开,靖平之变的情报也如同雪片一般地飞来。

与之相伴的,还有调西军前往京师勤王的命令。

军报中,整个靖平之变的经过清清楚楚地展现在面前。

十一月,金人兵分两路,西路军猛攻太原,东路军则是轻而易举地渡过黄河之后猛攻京师。

齐惠宗已经先一步溜走,传位给齐英宗。李伯溪组织京师防御,战斗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

第一次西军勤王,樊存仍旧是以自己要坐镇西北的名义,让种平远只带回去了一部分兵马。而之后果然也如同历史轨迹一样,在齐英宗的催促之下,西军袭营失败,损失万余人。

而后,金人退兵,两路会师、围攻太原。

在第二次金人入侵、真正制造靖平之变以前,整整几个月的时间,朝中开始了漫长的扯皮。在接连不断的互相弹劾之后,齐惠宗开始琢磨着回京,而齐英宗也开始将主要的经历放在与自己这位父皇的斗争上。

在这个过程中,樊存扮演的郓王殿下都始终一动不动,在自己的兴庆府耐心等着。

因为他知道,时机未到。

此时他这个郓王能做的事情实在不多。且不说他走之后西夏会不会爆叛乱,而就算一切如常,他也不能回去勤王。

因为一旦回去,他就很难再掌握绝对的指挥权,所以即便有盛太祖的场外支持,即便他很能打,最终结果跟种平远这样的名将回去,结局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无非还是金人退兵,西军被逼着仓促袭营,而后损失惨重。

必须要等一个真正能改变局势的机会。

终于,这个机会来了。

金人的东路军退兵离开京师之后,跟西路军汇合,猛攻太原。

在原本的时间线上,齐朝组织了救援太原的军队,但却因为种种让人无语的原因,这些行动全都失败了。

于是,坚城太原在苦苦支撑以后陷落。

而金人第二次入侵,没有了太原的阻隔,更加势如破竹。也因此制造了靖平之变。

所以,此时已经有很大自主权的樊存最终决定,要带领一部分西军去救援太原,与原本带兵勤王、而后救援太原身死的种平远,合兵一处,守住这座坚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