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诸位爱卿都认为应该对吐蕃大规模开战,朕也认为不应再对吐蕃忍让,郭爱卿、韦爱卿、房爱卿、杨爱卿、高爱卿,你们的请命朕允了!”李隆基终于被几位大臣连番的说辞说动,但答应了几位请战的要求后,又很委婉地说道:“不过天将寒,青海及安西的严冬已经来临,现在时节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诸位回去后,可以先一部做准备,凡事待过了年后,再做定夺。”
李隆基的表示让诸臣一阵莫名其妙,皇帝这样说,是表示马上要对吐蕃宣呀了,还是没最终下决定,一切待年后再说?李隆基看到了诸臣脸上的疑惑,挥挥手再道:“待过几日,朕自有诏令下达,诸卿依昭令行事即可!”
皇帝这样说了,原本想再问询一下了郭子仪也停了口,不过杨晞忍不住,再站出来道:“陛下,臣觉得要对吐蕃人动战事,才能消灭他们在安西及青海的威胁。在准备军事行事的同时,还有再做其他准备。那就是对吐蕃人展开封锁,不让铁器及其他任何可用在军事上的器物流入吐蕃。贞观初时候,吐蕃国力并不强大,松州一战,吐蕃数十万人折戟于松州城下,那时的吐蕃完全不能和我大唐相抗衡!但短短几十年,吐蕃国办有了突飞猛进的增强,青海大半被其占领,这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得到了我大唐许多先进技术的支持。因此臣认为,自现在起,要严防他们再得我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制作武器的最重要原料铁,一定要严格控制,避免流入吐蕃。”
唐太宗李世民时候,吐蕃赞普弃宗弄赞也就是那个松赞干布一再请婚,李世民为表示友好,最终许婚于吐蕃,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弃宗弄赞,并在文成公主下嫁时候,陪嫁了许多的工匠和书籍,还有农作物的种子。此举可以说将当时世界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带给了还未开化的吐蕃,大唐先进的耕种、制造技术及其他工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吐蕃人。这些技术的传授,还有书籍和工匠的作用,短短几年内吐蕃的各种生产技术得到大幅的提升,促使其国力大增。使得吐蕃从原来只会游猎的一个部落,变成耕种和制作技术都非常不错的先进国家,其国力军力大增。这一点是后世基本公认的观点,大多的人都认为,没有这次和亲,吐蕃人的力量不可能增长这么快,英明的大唐皇帝李世民亲手培植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教科书上极力称赞文成公主入藏是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这真是睁眼说瞎话,从历史记载中大唐与吐蕃之间近百年的交战中就可以知道,李世民此举差点自掘了大唐的坟墓,可以说是李世民一辈子最大的昏招。但他的后代并没从中吸取教训,后来又有金城公主的下嫁和亲。
金城公主的下嫁,依然嫁妆很丰富,这些记述先进技术的书籍及各种制造工艺再次送给了吐蕃人,而且那位可爱的高宗皇帝李治还将黄河九曲割给吐蕃人,当作嫁妆。如此之举,使得大唐在青海及河曲一带的影响力降到了历史低点。现在情况下,大唐与吐蕃的贸易还在继续,吐蕃人从贸易中得到了大量可以用于军事的物资,主要是铁器,还有马匹。铁类物资是制作武器的最重要原料,吐蕃人因为冶炼能力低下,其国内产出的铁非常少,基本都要靠贸易或者掠夺所得。
杨晞新的提议就是,断绝与吐蕃人的贸易,努力争取不让一切可以用军事方面的物资流入吐蕃人之手,对其“坚壁清野”。
当然杨晞抨击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之举是不敢说出来的,要是说出来,肯定会惹恼李隆基的。
在听了杨晞一通说明后,李隆基及郭子仪、韦见素等人明白了他的意思,郭子仪马上站出来,支持杨晞的建议:“陛下,臣完全赞同杨大将军所言,吐蕃人从我大唐得了太多实用之物,必须要限制战略物资流入吐蕃境内。少留了一斤铁,可能吐蕃人就少打制一把战刀,几要持续多年,吐蕃人可供制作军械的物资必定大大降低!”
“陛下,臣也觉得杨大将军所言非常有理!”高适紧跟着郭子仪站出来,支持杨晞的论断。他对杨晞的敬佩之情越加盛了,真的想不到,年龄比他小一截的杨晞,竟然能想的这么长远,连这些事都想到了。
“唔,杨爱卿说的在理,朕允了,此事就交由郭爱卿和高爱卿去做吧!”
“是,陛下!”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