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三巨头(1 / 2)

工业中华 雪漂 1608 字 2022-11-18

秦铠与李中堂在北京会谈的内容,由于有之前幕僚的谈判基础,双方的底线已经很清楚了,很快就达成了共识,事实上,为了达成这个共识,秦铠还是做出了重大的两步,在这里,他再次深刻体会了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能够达成共识,双方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看法,满清的亲王权贵们把持国家权力中枢,这一点显然到了不得不要革新的地步,仔细看了看双方达成的备忘录,头发花白的李中堂定了定神,提笔龙飞凤舞的签下了名字。

在施行宪政这一问题上,李中堂自然是全力支持秦铠的提议,把满人亲贵从中枢赶出去,这与大清祖制无疑是背向而驰的,他岂会不明白,唯一彻底颠覆这所谓的大清祖制,才能让自己入主中枢的夙愿成为现实,至于现在小皇帝为什么肯听这位秦烈风一家之言,他才懒得去考虑这个问题。

重要的是,秦铠已经承诺,在施行新政后,将会成立内阁代替军机处成为主导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而他——李中堂,毫无疑问将是内阁首辅之一。

针对废除就机构,废除那保有两百多年所谓满缺、汉缺之分的官员任用制度,他更是万分认同,在他看来,这意味着淮军体系将来有着更多的晋升中枢的机会,只是,对于秦铠提出的裁撤六部,他建议暂缓施行。

而两人最大的分歧,还在于秦铠要求对落伍的淮军的逐步裁撤,这淮军从当初的勇营,现在已经是正儿八经的练军,李中堂自以为安身立命的资本,而这淮军之中,在直隶驻扎的的有近10余万,此外,在两江、湖广、陕西、广西多有淮军体系的高级军官统兵。而边境尚有大批淮军边兵。

之前,周馥和薛福成两人早就看出这协议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此,一旦李中堂入主中枢,到时候这直隶总督的位置。恐怕就不能继续坐了,最大的可能就是选择淮军体系内的大员继任,但是,这用兵几十万在京师周围,名义上是国家之兵,实则是他们体系内的军队,这显然对于这位秦大总督。乃至于其他内阁大佬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不过,李中堂在权衡再三,在入阁和直隶总督见还是做出了他的选择,毕竟现在北京城的局面已经完全不一样的,秦铠借助现在督抚汉人的巨大优势,加上旗人内讧留下的权力真空,已然一举奠定了这大好局面。自己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入主中枢的机会。

所以讨价还价之后,淮军将在实行新政后进行大改制,直隶的淮军将裁撤到目前的4成。维持一支80个营规模的军队来拱卫海防,秦铠自然知道要裁撤庞大的淮军,绝无可能一步到位,既然取得了这么大成果,那也是非常不错了。

而李中堂对于这样的结果也是满意的,至于军队,太多庞大的淮军体系,一直来也是他背上的一个大包袱,为了让自己维护体系内官员的利益,又不得不继续背着这个包袱。淮军暮气沉沉,也是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

现在却有了另外一个机会,一旦实行新政后,朝堂上满人的位置空缺出来,自然可以安插自己的亲信……至于驻扎在其他各省的淮军,李中堂则同意按照各省督抚的意思进行精简。但是,这淮军官员的职务不可裁撤。

对于这老头死抱着着淮军集团的利益,秦铠早有所料,这是李中堂和其他督抚们的矛盾,自己才懒得插手,他立毫不犹豫的承诺在这一点上支持他,而投桃报李,李中堂也承诺在两广设立特区的问题上支持秦铠。

在他看来,两广现在俨然就是个小王国,那里的官员都被南洋体系把持着,所谓特区不特区,完全只是名义上玩意,既然这秦烈风喜欢搞这些东西,就由得他去,自己进入国家中枢体系的目的,已然达成。

达成意向的第二日,朝堂上如今的三巨头——秦铠、翁同龢、李中堂进行一次磋商,由于立宪的事务,翁同龢、李中堂都是外行,虽有所闻,却根本没有具体的概念,自然有秦铠来一手主导,他们两个只管提意见。

秦铠拿出来的是郑观应执笔,自己在进行修改的《宪政大纲三十条》,除了冠冕堂皇的还保留有大清皇帝的字样外,但是皇权已经被彻底架空,皇帝的所作所为都不得与内阁会议相抵触,内阁设总理大臣和内阁大臣,全权管理国家事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