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又是丰收时(1 / 2)

奉系江山 青史尽成灰 1858 字 2022-11-18

能够生产重炮,对奉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张廷兰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十分喜悦。

“老熊,生产火炮的钢铁问题解决了么?我们需要批量生产,没有足够的特种钢材绝对不行啊!”

“没有问题!”熊梦远笑着说道:“总司令,鞍山钢铁方面已经传来了消息,他们有把握弄出来重炮用钢,虽然鞍山钢铁厂没有完全建成,但是在年内他们就能小批量的生产一些钢铁,供应军需,有了这些钢铁之后,咱们的大炮就有着落了!”

材料问题一直都是一个大麻烦,目前中国有些兵工厂也能仿制火炮,甚至生产军舰,但是所需的关键材料全要从外国引进,因此产能有限,质量也难以过关,现在奉军能够解决这个瓶颈,对于张廷兰来说,也是天大的好事情。

“夏寒他们没有吹牛吧,真的能够生产出来么?”

“当然没问题,鞍山钢铁厂的设备是法国援助俄国的,其实从一开始这个钢铁厂的定位就是军事生产,要不然俄国也有几百万吨的钢铁产量,他们引进这么一个不到十万吨的钢铁厂有什么意义啊!”

熊梦远继续说道:“夏寒他们在建设钢铁厂的时候,也整理了从俄国弄来的各种技术资料,又询问了那些一同过来的技师,基本上弄清楚了炮钢的配方,我也过去看过,他们正在加紧摸索,相信很快就能生产出来!”

张廷兰听到了这里。也没想到竟然捞到了一个宝贝,奉军的钢铁竟然一步登天。直接能够生产炮钢,这可是天大的好事情,解决了材料的问题,组建强大的炮兵,也就成为了可能,此时的张廷兰终于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总司令,除了材料之外,我又从那批奥匈帝国的装备之中拆卸了四百多个火炮瞄准镜。咱们现在不能生产,只能用这些东西充数,不过这些也未必能够用,在能够自产之前,最好能从国外采购一批。”

“嗯,这玩意列强也不见得卖给咱们,看来就只能靠着走私了。具体怎么操作我去安排,你们只管负责军工生产就可以了!”

这次运来的山炮一共是三十六门,整整能装备一个炮兵团,后续的武器还会不断的运过来,有了这些东西之后,张廷兰的底气就更加充足了。整个边防军的规模又一次调整起来,正式组建一个炮兵师。

这个野战炮兵师下辖三个炮兵团,一个装备一百二十二毫米榴弹炮,另外两个装备七十六毫米山炮。虽然奉军弄到了一批奥匈的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但是装备毕竟不是俄系的。而且数量也不足,张廷兰就没有编入炮兵师里面。而是要等到奉军把重炮技术突破了,生产出合格的一百五十二毫米榴弹炮之后,再大量装备。

除了组建野战炮兵师之外,张廷兰又正式批准组建一个防空团,兵工厂也要加紧突破,生产出专门的防空机枪和火炮,其实不只是边防军,整个奉军都要在防空上面下功夫,毕竟奉军四面都是敌人,不只有俄国的空中威胁,日本也是一个祸害,军队必须做好应对的准备,组建防空力量已经十分紧迫了。

除了这些调整之外,张廷兰又从内蒙采购了五千多匹战马,组建了两个专门的驮马运输团,原有的后勤部队也不断扩充起来。

对于边防军的诸多动作,很多人都认为是张廷兰准备应付俄国的战争威胁,才不得不做的准备,但是真正的用意只有张廷兰自己清楚,他建立野战炮兵师,强化运输力量,是在为了出兵干涉俄国做准备。

现在已经进入了1917年的9月份,俄国的革命就在眼前了,别看远东的俄军还不断的袭扰奉军,但是他们已经是强弩之末,外强中干。

张廷兰已经得到了准确的情报,临时政府的总理克伦斯基发动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克伦斯基攻势,试图击败老冤家德国人,不过很可惜,军心散漫,毫无斗志的俄国人又一次惨败在德国的手上。

军心厌战,民怨沸腾,俄国民众最迫切希望的就是退出这场战争,而临时政府并不能满足他们和平的希望,民众自然就把目光落在了多数党身上,所有的条件都成熟了,一股红色的浪潮,即将在俄国刮起来。

可以说从现在开始,俄国的威胁已经大大的解除了,剩下的不是俄国人欺负奉军,而是奉军要司机打出去,利用俄国内战的机会,收复故土,改变糟糕的战略态势。

俄国人似乎也感受到了内部的麻烦,进入九月份之后,俄国对奉军的骚扰明显减少了,张廷兰也终于能够抽出时间,他从满洲里回到了哈尔滨。

九月的东三省差不多到了收获的时候,玉米还要稍微晚一些,水稻和大豆已经陆续开始收获了,经过去年的试种,东北水稻香甜可口,已经收到了广泛的推崇,今年种植水稻的面积大大增加,超过了三百万亩,眼看到了收获的时候,沉甸甸的稻穗被压弯了腰,无数种植了水稻的农民都欢欣鼓舞。

相比于传统的高粱,种植水稻要费的功夫更多,还要大量的修建水利设施,大量的引水灌溉,如果水跟不上去,水稻也就没戏了。不过好在组建了农场之后,能够集中大量的民力,而且东北也不是缺水的地方,修建水渠也没有什么难度。

看今年的情况,东北的大米必定会得到极大的丰收,关注东北水稻丰收的不只是张廷兰,日本人也同样在意,这个小小的岛国,挤了五千多万人口,以后还会膨胀到一万人以上,光凭着四岛的出产肯定不够。

他们已经把目光盯在了东三省的身上。不少日本粮食商人都窜到了东三省,想要廉价进口一批大米。供应国内的需要。

除了水稻之外,大豆也是丰收在望,相比于水稻,大豆的利润更是实实在在,很多日本商人都雇佣了中国的买办,布下了收购的大网,准备狠狠的捞一笔。

这帮家伙在摩拳擦掌,而张廷兰同样在准备着。以往实力不够,只能眼睁睁看着大豆的利润落到了日本人的腰包里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