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可怜的犹太人(1 / 2)

陈海松对此表示感谢,作为深受帝国主义欺凌国家的代表,完全理解德国人民渴望平等、洗刷历史耻辱的强烈心愿,并且非常羡慕德国国社党率领民众在统一意志下取得的巨大进步和建设成就,他会向蒋委员长报告德国的惊人变化,促进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快速发展。

中德两国的友好合作是基于两国的现实需要,两国相距遥远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和政治敌对,纯粹是物资交换、技术交流的商贸往来,互惠互利、积极合作对两国的经济、国防的发展只有好处,不应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筹码,更不应因为外部力量的干扰而受到影响。

希特勒对此表示赞同,再次重申德国无意偏袒日本,但他依然希望中日之间能达成停战协定,他不希望远东的两个盟友因为彼此的仇恨削弱了各自的力量,要知道我们的敌人是苏俄、是卑劣的英国法国波兰,我们的力量应该对准他们释放共同的呐喊和威力。

陈海松认为这是德国的一厢情愿,对日本岛国根深蒂固的大陆情结缺乏理解。我国对德国奉行的内外政策充分尊重不予干涉,不与其他国家建立针对德国的政治军事同盟,德国也不应因为利益的需要而发生对华政策地摇摆,以其他协议规定为借口损害中国的利益。

中日之间的矛盾正如德国与法国的关系一样不可调和,日本五十年来一直蚕食我国领土。通过霸占中国的土地、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搜刮中国的巨额资金建立起现代工业和强大的现代军队,如今又要置中国于死地。妄想灭亡中国,无论如何中国都不可能继续退缩。

希特勒无奈地耸耸肩,这和日本驻德大使的态度一样,让他很难理解,放着共同的敌人不打偏偏要自己打自己,只能说东方人太喜欢窝里斗、太注重眼前利益。他不甘心地抱怨你们这样打来打去得益的是苏联、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却严重损害着德国的战略布局。

陈海松毫不相让,严正指出或许中国的抗战影响到了德国的战略布局。但德国的战略不该建立在损害中国利益的基础上,中国即使战败投降,德国的战略也不一定能够实现,因为你们把实现远东战略的希望寄托在志大才疏、国力有限的日本人身上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我听了贝克上将的介绍,淞沪会战时德国曾做过帮助中国消灭日军主力的计划,计划中只是出动八个德国陆军师两个空军师以及邓尼茨将军的潜艇部队总计14万人的部队在中**队配合下就可以将日军十个师团两个舰队30万人全歼于沪宁预设阵地和上海外海。

虽然这个计划因为政治原因没有实行,却可以看出来德国总参谋部并不认可日本军队的实力。总结一年多的交战我觉得德军对日军的判断是准确的,日军只是一支停留在上次大战时期的落后部队,仅仅比缺乏现代化整训的中国先进,对付苏联都很吃力更别说德国了。

据此我认为日军根本没有能力按照德国的战略去牵制苏联远东军事力量,日本人的本性就是欺软怕硬,随着试探性进攻的连续失败。他必将偃旗息鼓将进攻矛头指向东南亚。

已经把作战顺序调整为先西后东的希特勒巴不得日本率先向英法东南亚殖民地发起进攻,在东方策应德国对波兰、法国、比利时、荷兰、英国的攻击。表示这种先南后北的战略选择是可以接受的,一切与德国的敌人的作战都应该受到鼓励,日本的南下符合德国利益。

陈海松当然知道日本为了得到德国的信任和物资支持向希特勒做出了许多承诺,而希特勒并不了解日本的真正实力。他冷笑着说:进攻东南亚是符合德国的战略需要,可德国不能寄希望于他去打头阵。他缺乏这样的勇气,除非德国在欧洲取得胜势他才敢趁火打劫。

即使这样德国也不能指望他长久地占据东南亚战场的优势,他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样的国力,在充分动员的英美中联合力量的绞杀下,日本可怜的那点海陆军根本无力抵挡,期待他占领东南亚、攻占印度、波斯、伊拉克与德军在中东会师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我一直很怀疑德国人选择盟友的的眼光,上次世界大战选择了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现在选择的是日本、意大利,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却又自以为是的窝囊废,很大程度上拖累到德**队的整体战略。也许是条件的限制,可我觉得这样的盟友不如不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