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龚澄枢望风而逃,这边尚不知情的刘鋹则接连召开朝议,与大臣们商讨该派哪位大将率军前往贺州增援。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俗话也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可见领兵大将对麾下兵马的影响有多大。值此国难当头之时,一部分公心尚在,不愿南汉江山社稷就此土崩瓦解的大臣不再保持沉默,挺身而出,纷纷推举老将潘崇彻为帅,领大军北上增援贺州。刘鋹虽忌惮潘崇彻,怕其拥兵自重,但如今贺州朝不保夕、南汉政权亦岌岌可危,再加上众臣一致推荐,他也只能硬着头皮接受建议,下旨命潘崇彻为都统,领大军北上增援。
不成想,潘崇彻自当初因为刘鋹的猜忌而被解除兵权、赋闲在家后,早就心灰意冷,无意再为这个昏君卖命。是以,任命下达后,其并未接旨,而是以自己眼病复发、视物模糊、无法领兵带队为由推托出去。刘鋹闻听不由勃然大怒,恨恨的道:“不过几万周军,何须他潘崇彻出马,大将伍彦柔便不知方略、不会打仗吗?”随即,便下旨命伍彦柔为都统,率舟师三万溯江而上,前去增援驾州。
刘鋹对伍彦柔充满了信心,可战争不是请客吃饭,是不是有真才实学,到了战场之上便会暴露无疑。建隆六年阴历三月初六,由伍彦柔所率的南汉舟师因为轻敌冒进、疏于侦察,在贺州以东南乡镇的贺江岸边夜泊休息时,遭到早就侦知其行踪,事先埋伏于两岸的周军突然袭击。
在周军一个师属炮兵团、三个团属炮兵营上百门火炮的连番轰击,以及三个团步兵随后发起的迅猛突击之下,南汉舟师只坚持了不过小半个时辰便全军溃散。上岸指挥的伍彦柔未及登船,便被周军擒获。其麾下三万人马四散奔逃,能够侥幸逃脱、顺流而下、活着退到封州的不足五千人。余众或沉于江底、或靠岸向周军投降,三万舟师损失超过八成,几近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兴王府,南汉君臣愈加惶惧。为了自家的江山社稷,刘鋹在无奈之下,只能低下高贵的头,放下身段,接连派出使者及朝中重臣前往潘崇彻府上,请其出山,领兵抗周。面对一天几道旨意的催请和不断登门的朝廷大员,潘崇彻就算再不愿意,也不得不给刘鋹这个面子,遵旨而行。不然将刘鋹逼得狠了,于颜面无存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对潘崇彻本人乃至对其家人动起杀机。
建隆六年阴历三月初十,潘崇彻接任都统之职,率大军五万北上增援贺州,并于五日后进至距离贺州二百里的封州屯驻。
虽说潘崇彻已有近十年不曾领兵,但身为南汉的一代名将,其对军事方面的关注和敏感度却从未降低。自打“清园”兄弟顺势而起凭借幽云之战一举成名,并由此建立北平军,创下一番基业开始,便引起了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潘崇彻的关注。待到北平军借势南下,平灭了赵匡胤及其党羽、掌控了大周朝廷的权柄,潘崇彻更加意识到这是一股可以左右天下形势的力量,是一支足以扫平天下、一统寰宇的力量。而随后发生的征伐荆湖、南唐、后蜀等等,一系列的灭国之战,无一例外的证明了其判断的正确性。实际上,当周军南征、进攻贺州的消息传来后,潘崇彻便已很明白南汉小朝廷时日无多,任何抵抗在那支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军”的“飞龙军”面前都会不堪一击、毫无胜算——这也是他此前拒绝领兵挂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有了这样的认识与想法,如今虽然迫不得已率军增援,但潘崇彻却根本无意去和周军生死相搏,让手下的兵将们去做无谓的牺牲。是以,兵进封州后,潘崇彻便停止不前,再不肯靠近贺州半步,转而原地驻扎,拥兵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