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维亚济马-上(1 / 2)

一道大约150°扇面角、300公里半径的巨大弧形,经过德米扬斯克-亚尔采沃-叶利尼亚-布良斯克-奥廖尔五大主要节点,形成了对莫斯科的深远包围。在这个包围圈上,有德国人的4个装甲集团军和zhong yang集团军群全部剩余部队,外加南方集团军群下属1个集团军、北方集团军群下属2个军的援兵。总人数达到了230万人,拥有105mm以上重炮7000余门,战斗机4700余架,对地攻击机、俯冲轰炸机、战斗轰炸机2500架,战略轰炸机800架。仍然可以投入作战的4号坦克3500辆、黑豹2型坦克700辆,其他战斗、运输装甲车辆一万余辆。

一道同样150°扇面角、大约240~280公里半径的外围防御圈,以勒热夫-维亚济马-卡卢加-图拉为后方纵深边缘,与外面的德军控制区针锋相对。在这片土地上,分散布置了苏军zhong yang方面军、预备役方面军、图拉方面军(布良斯克被德军提前攻陷后,重新组建方面军时自然不能再和历史上那样叫布良斯克方面军,因此防御莫斯科南线的方面军被命名为图拉方面军)和重新建立起来的西方面军(原西方面军在斯摩棱斯克-叶利尼亚战役中被全歼)等四个方面军,总计佣兵13个集团军、110个师编制的部队,并且还在以每月2个集团军的速度从远东-乌拉尔方向获得新的援军。

不过如果从装备的jing良程度和作战人员的战斗素质来看,这支部队的品质是无法和德军相提并论的——他们剩余的全部坦克、履带战车和装甲车部队总数已经不足4000辆,而且这个数据包括了所有可以修复的坦克和战前封存起来的过时坦克;作战飞机方面,得到补充最多的西方面军也仅有作战飞机970余架,另外两个方面军的作战飞机都只在五六百架的规模,因此在后续的一系列会战开始之前,苏联人的装甲兵力数量规模只有德军的三分之一,航空兵力只有德军的四分之一,而且完全没有任何战略轰炸机部队。在技术兵器方面,只有火炮的数量苏军可以勉强超过德军,这也算是大战中防御一方的天然优势了。

苏联人最大的优势就是随着时间的拖延可以得到足够的部队补充,而且新生产的武器装备因为工业区-作战区距离较近可以在第一时间投入战斗使用——虽然失去了西部大量的工业区,但是在苏联庞大的幅员和资源基础上,战斗每拖延1个月,苏联人就能往整个苏德战场前线投放500辆以上的t-34坦克。而且以苏联人的动员效率,斯大林可以随时在战前拥有450万人口的莫斯科城动员出百万民兵投入到最后的死磕中去——如果真的有必要这么干的话。

&之前,只能在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得到半个月左右的交通运输便利季节——那段时间是秋雨结束、大地封冻硬实而又不至于太过寒冷的间歇期,再之前的ri子因为秋雨滂沱的泥泞德军大规模增援变得不太可能,再往后的话,冬季的严寒明显可以让固守的一方获得明显的消耗优势。

所以说,这一切的实现,或者说,天时对苏联人的帮助主要就体现在时间上,无论损失如何,只要一项行动可以为苏联人拖延时间,那么这就是一项值得去尝试的行动,哪怕损失方面不那么乐观。基于这种考虑,苏联人可不仅仅是单纯地把期望寄托在一目前的前沿防线上,在第一道防线背后,距离莫斯科市区150~180公里的莫扎伊斯克-奥布宁斯克-谢尔普霍夫扇形防线也在同一时间被构筑起来,再往后,只要进入距离莫斯科市区60公里的最内环后,更是丝毫看不出所谓的防线与防线之间的空隙,整整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构筑成了一个巨大的筑垒地带。

…………

10月4ri,战斗在亚尔采沃-叶利尼亚两个箭头的方向上率先打响。宽达80公里的正面上,德国人投入了超过2000门重炮,部署为若干个火力集群,梯次对苏联人的前沿阵地开始倾泻弹药,猛烈的火力准备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把苏联人几个月里修筑的前沿工事砸成一团稀泥中的废墟。对于这种情况,苏联人显然已经是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把部队逐次撤出阵地,等待德军炮火过后重新进入防御前沿,毕竟这么短的工期内修筑的野战工事能够消耗德国人一些时间和弹药就不错了,也不能指望他们更多。

炮火停歇后,蓄势已久的古德里安上将和赫尔曼.霍特上将的两个装甲集团军先头部队如同两把锐利的尖刀第一时间扎进了苏联人的防线,在他们的背后,则是同样经过了一个月休整的克卢格元帅麾下第4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

德国人在两个进攻方向上集中了400辆之多的“黑豹-2”坦克,规模堪称是战争爆发以来该型坦克的最大单次使用记录截止到当天入夜,第一天8个小时的连续突击中,德军装甲箭头就在苏联人的筑垒工事地带凿出了深度达到15公里的缺口。黑豹-2坦克投入战场还没到三个月,苏联人的坦克正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老式的t-34-85只能是勉强挨打死撑,新的应对措施又没有来得及实施,所以完全不是德国人的对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