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战争背后(二十一)(1 / 2)

华人1892 为雨哭泣 1814 字 2022-11-19

伊犁古城这座西域的名城,早在汉朝时代就已经存在,此城的左面是著名的伊犁河河谷,右边则是名闻天下的阿尔泰山,所以地理资源非常丰厚,气候温和,四季如常,山环水绕,是西域地区商业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最美丽的地区。【全文字阅读.baoliny.】

因此正常时期,无论你什么时候来到这里,都能看到无数留着两撇长胡子的富商巨贾,还有无数的波斯舞姬顶着烈日在街头上卖艺,她们热情如火,美貌绝伦,令人目不暇接。而且到处都是各种异域音乐的声音。

众人行走在街道上,只见空地上满是人群,喧哗热闹,这些人的服侍并不同意,大约有很多民族杂居在此,街道的两边,有很多不规整的房子,都是供人购物的各式店铺,有铁匠铺、烧饼铺、羊肉铺、还有一些专门出租保镖的武士行会,就像倚门卖笑的青楼女子一样,逢外地人来到便上来询问需不需要提供保护。整体来说,它就像是个热闹的蜂巢,无论是酋长、土豪、恶霸、武士、妓女、商人、税吏都在忙着花言巧语讨价还价。

但是这一切都已是沧海桑田,昨日黄花,历史的演变,伊犁古城自满清王朝手中得而复失,沙皇政府的集权控制,以及与中华帝国不可调和的矛盾,长期的军事对峙,伊犁古城往日百族通商的繁华景象已是不再,如鲜花一般凋零枯萎了。

长时间的空中轰炸和后期的地面进攻,已让伊犁古城千疮百孔。破败不堪了,等到国防军收复古城时,城郊居民也是只剩下大猫小猫三两只了,完全就是一座人去城空的空城。不管是不是沙皇俄国像对法兰西拿破仑时的坚壁清野,还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哈萨克人远远西遁,逃避战火的大迁徙,国防军其实都不在意,收复故土,占领住了地盘,就实现了战略目的。

伊犁城。位于阿拉木图以北六十余公里处,伊犁河南岸,曾经是古丝绸道路上重要的城市,唐代苏定方被任命为伊犁道大总管时,便以伊犁城为治所,下辖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沙俄时期,伊犁大部分地区被俄罗斯帝国侵占。如果历史没有改变,这座千年古城。将随着六十年代水库的修建,被伊犁河水彻底淹没。以后会在水库的西面,出现一座叫做卡普恰盖的城市。

由于横跨伊犁河南北的铁架大桥被败退的俄军炸毁,正在抢修,南北往来的军队和补给物资,也只能通过工程部队搭起的舟桥,联通伊犁河南北了。

一辆辆由2.5吨轻卡改装的油罐车组成的车队,和其他物资运输车队一起,蜿蜒穿行在伊犁河两岸,汇聚成一道道运输物资的汽车长龙。日日夜夜川流不息,为前线作战部队提供着用之不竭的作战物资。

汽车长龙卷起的滚滚烟尘中,嗡嗡轰鸣的推土机和压路机,同样没有闲着,正在埋头苦干,抓紧时间拓宽公路,这是突厥斯坦的旧时官道。已经跟不上国防军公路运输的需要了。

同样的,沿途的兵站,还为行军至此的国防军提供休息、消暑、饮食和方便等等场地,战乱时期。可是瘟疫爆发的温床,中华帝国国防军对各种状况都是很关注的。

这种种状况,可是和沙俄军队仓惶后撤,退向中部地区时的流离失所是两个概念了,没办法啊!受打击,战败一方,逃难的平民百姓一多起来,就是这个悲惨的样子。

有鉴于曾经繁华的阿拉木图和伊犁古城一样变成了一座空城,国防军占领阿拉木图后,也不需要在分散精力治理地方了。实际上也不用再担什么驱逐哈萨克人的恶名了,已经被沙皇政府分而治之的哈萨克人,实在没有留在原地挨天上地面的炮弹扎的道理,按照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迁徙到了中亚中部,加剧了沙俄政府的补给和管制的难度,苦不堪言起来。

后世阿拉木图能够发展成为有着一百多万人口的中亚第一大城市,自然有其理由。该城位于古丝绸之路上,三十年代铁路里海铁路和近东铁路全线贯通后,又成为交通枢纽。由于外阿赖山的众多山溪的灌溉,该地区土地fei沃,除了生产谷物外,城市南郊漫山遍野都是果园,加上附近山上茂密的草场,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现在安排个二三十万移民一点问题都没有,现在进驻三二十万军队,就更加不在话下了。

阿拉木图(哈萨克语:Алmatы;俄语:Алma-Аta),哈萨克旧都,是该国最大城市,也是该国主要的商业中心。阿拉木图位于哈萨克东南部靠近吉尔吉斯边境。它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天山北麓外阿赖山(中国称外伊犁山)脚下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易守难攻的地区,在中华帝国国防军天上飞机炸,地面火炮轰的打击下,再也坚持不住,在国防军地面进攻部队发动全面进攻时,灰溜溜的撤向了吉尔吉斯斯坦。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