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动荡与安定(1 / 2)

南方几大势力在东北暗中推动下愈演愈烈。

北洋,徐树铮,赵倜等人已经公开反对北洋直系清除异己的动作。阎锡山和张勋通电声援。对于四方压力。北洋总督府不像众人想象的妥协退让,然后展开谈判,而是选择了针锋相对。频繁的兵力调动,让整个北洋统治区都有种风雨欲来的感觉。

在西南,唐继尧亲自通病,率领西南新军第一师为先锋,直接出发攻击重庆,想要毕其功于一役。西南商盟动作也很迅速。统兵大将袁祖铭率领五万人在重庆地区展开架势,要和西南总督府一决雌雄。

在两广。轻松跳出桂系包围圈的李宗仁,进入广东境内,并轻松攻陷一座县城,打出了国防军独立旅的名号。威名开始在两广的传播。而跟在后面的陆荣廷父子在这道消息之后,差点气得吐血。要是这个时候他们再不知道这是东北手段,那就是猪了。但是知道归知道,局势却还要按照东北剧本走下去。因为东北的计谋是阳谋,就是让你知道明知是东北计策还要跳下去。这让一向心高气傲的陆氏父子情何以堪。奈何看着愈加壮大的李宗仁部,只能不惜一切代价的追击下去,并传令广东境内的桂系部队围追堵截。

陆荣廷大量的在广东境内抽调部队,让桂系对广东地方的控制力度大减,各地土匪一下子活跃起来,一支原本隐藏起来待机的部队也终于开始行动。只是因为他们行动幅度很小,目前还没有引起桂系注意力。

在在南部动乱的情况下,北京政府却展开了大力的经济建设。不但启动了大量经济项目,还同时放宽限制,鼓励民间工商业发展。一时间东北成为经济发展的沃土。

同时,北京政府和山西阎锡山政府签订商贸协定,从而山西廉价的煤炭开始进入北京政府的市场。

在政府方面,东北对于对于民间陋习进行纠正,派遣官员普及新思想,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冯庸深知,百年大业,教育为本。还好现在的北京政府是他冯少帅独裁政府,他的命令能够得到根本贯彻,而且李俊也支持冯庸对于加强教育建设的意见。对于冯庸提出的义务教育也很感兴趣。

当然,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实行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当前的所谓义务教育更多的像是扫盲班,让底层的老百姓读书识字。这一政策一出,民间反响不一。东三省是非常配合的。蒙古大草原是游牧民族,兴办教育本教艰难,扫盲教育也不太适合他们。其他省份就不是那么同意了。优势那些迂腐的秀才书生,他们认为有读书人才有资格读书识字,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什么资格识字。只是东北对于这件事情采取了高压政策,有着大兵端着步枪逼着,没人敢于反抗。

东北一些列的大手段,让各方势力都感到不理解。但是在迷惑同时,却也知道北京是真的没有插手南方的心思,这就让各方争斗更加激烈。

西南的开战和快,凭借第一师强悍的火力,袁祖铭的两万先锋一触即溃,剩下主力也无奈后撤。唐继尧紧追不舍。后唐继尧中了袁祖铭埋伏,虽然凭借第一师强悍火力打破了敌人的埋伏,对敌人造成了很大杀伤,但是其本身伤亡也不小。自此之后,唐继尧行军谨慎了很多,这就让袁祖铭有了充足的准备,双方开始重庆地区的山林里展开纠缠。整整七天,唐继尧部队才打到重庆城下。只是现在西南商盟总部遭际迁到了贵阳。整个重庆成为一座要塞。进关唐继尧发动了猛攻,但是到现在依然没有结果。双方之间陷入了焦灼状态。

随着唐继尧武器补给补给,第一师火力水平下降,对重庆的压力大减。唐继尧的西南总督府立刻派人和东北联系,希望东北支援一批武器弹药。冯庸同意支援了一点。可是对于西南来说根本就不足以支撑一场持久的战争。对于东北的态度,唐继尧也能够理解,毕竟蔡锷出事之后,他唐继尧当权,对于蔡锷答应并入北京政府的建议选择了搁置。既不同意,也不反对。对于东北给的好处,心安理得的吃掉,对于东北命令,能敷衍就敷衍,反正西南的正牌总督还是蔡锷。唐继尧这是再大擦边球。毕竟东北已经摆明不出兵了。他唐继尧当然不想就这样倒贴上去。

东北既然不给弹药,他唐继尧只能出钱买了。还好西南前段时间财政有所恢复,虽然不足以支撑异常持久战,但总能从东北购买一批弹药解决燃眉之急。

和西南总督府相比,西南商盟的本身压力更大。西南商盟军队基础是叛乱的新军。这些新军本身拥有武器,但基本上都是些老旧步枪,是蔡锷将军当时从东北淘换来的那些东北缴获的土匪步枪。虽然经过东北兵工厂的改进,但并不彻底,后来东北扩大新枪生产线,就没有再去改造这种日制三十式步枪。因此,他们手中步枪更加面临没有子弹的境地,毕竟西南的流传步枪基本上为汉阳兵工厂的仿造德制步枪,子弹都是7.92毫米。想要搞到6.5毫米的步枪子弹还真的不容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