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34 周公瑾一意孤行(1 / 2)

当今天下三大诸侯,江东最为力弱,只不过弱者有弱者的生存方式,江东倚仗长江天险,虽进取无望,可是无论荆襄抑或中原,若非下定决心,横扫江东的话,都不会主动挑衅与他。()

究其原因,也只是因为付出的代价与所得的利益,不成正比罢了。

周瑜与孙权二人,屡屡在江东事务上意见分歧,鲁肃却是知晓,这二人所作选择,皆非过错。江东基业原本就是孙权弟承兄业,孙权得江东后,谨小慎微,兢兢业业,一改孙策大开大合的施政方略,这般转变,也使得江东日渐富庶。

可周瑜却是江东开疆拓土的最大功臣,其心思与昔日孙策野望别无二致。挥军中原,不仅是孙策的遗志,也是周瑜的梦想。

江东若是完全按照孙权的计划发展,扫平内乱,囤积兵马,稳扎稳打的发展十余年的话,就算日后不再进取中原,荆襄之地,庞山民与曹操拿这乌龟壳一般的江东,也不会有太好的办法,江东极擅水战,即便是荆襄水军,也不敢说稳胜江东。

只是这般避让的态度,周瑜又怎能看惯?孙权自入主江东,何曾上过战场?眼见着中原与荆襄两家,日益壮大,周瑜心中怎能不急?孙权虽有问鼎之志,可其心底最为在意的,却是保全父兄留下的这份基业,在孙权看来,这天下能得最好,若取不来,总不能把家底丢掉。

所以孙权在面对强势的荆襄之时,总会先行避让,非是孙权未有一战之力,而是他不敢将江东基业,置于险地。

然而诸侯相争天下,便是庞山民与曹操二人,亦会四处亲征,以身犯险。二人皆知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所以像孙权这等惜身如命的家伙,二人心底终究还是看不起的。

只不过这也是诸侯的立世之道,昔日张鲁,刘璋,陶谦。孔融等,皆如孙权的做派别无二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孙权这般处世,对那两家诸侯而言。却实好事一桩,庞山民即便与孙权乃是姻亲,也不会在这件事上,提点于他。

周瑜这些年来,也尝试着向孙权妥协,周瑜深知君臣不和会为江东带来灭顶之灾,只是许多时候孙权的抉择会让周瑜忍无可忍。()在周瑜看来,如果完全按照孙权的规划,经营江东,江东纵使能够日渐富庶,可于那两家诸侯而言,江东也只是一块更大的肥肉罢了。

如此浅显易懂的道理,周瑜与孙权争执多次,只是孙权仍固执己见。诸侯罢战三年期间。江东富足,军中士卒也得到了巨大的补充,孙权对江东有如此盛况沾沾自喜,而周瑜却是知道,江东虽发展的不错,可那荆襄与中原两家,又岂会停滞不前?

从之前张辽进取庐江便可看出。中原顶着荆襄巨大的压力,只出一旅军马,便可逼的江东精锐尽出才将其逐回。中原军马尚且进步如此巨大,那荆襄军马今日连夺数城。其兵锋更是不敢让人小觑。

所以周瑜迫不得已,为保留江东日后进取中原的最后一丝可能,冒天下大不韪欲夺合肥,在周瑜看来,也只有占得新城,拼死保全,从实战中检验其余诸侯的战力,江东才会看到与其余两家诸侯的巨大差距,知耻后勇,迎难而上。

可周瑜这一番算计,中间最重要的一环却出变数,周瑜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往日两面三刀的刘备,今时今日竟如乌龟吃秤砣了一般,再不敢相争天下,如此一来,周瑜先前的万般打算,尽皆成空……

周瑜原本便因刘备之事,恼怒异常,如今孙权又拖他后腿,鲁肃也劝他妥协,周瑜心中,如何不气?

想到此处,周瑜怒视鲁肃,对鲁肃道:“子敬,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此番进取合肥,于周某看来,乃是我江东日后能否争霸天下的最后机会,若是错过,我江东北进,再无可能,只偏安一隅之地,子敬莫非心甘情愿?”

鲁肃闻言,一脸苦涩道:“甘心又如何,不甘又如何?只因公瑾计策未成,主公才下如此决断,公瑾又不是不知主公性情,主公欲得合肥,却不愿担任何风险……”

见周瑜怒气冲冲,久久不言,鲁肃叹道:“不如将那刘备送回,坐守江东,静观那两家诸侯相争天下,待两家争斗后继乏力之时,再觅良机,入主中原?”

“那两家诸侯兵马雄壮,国力强劲,子敬说的轻松,静观其二虎相争。”周瑜闻言,冷眼盯着鲁肃道:“只是子敬可有想过,那庞山民与曹操,皆非短视之人,即便大战一场,仍留后手无数,况且如今我江东北进道路,皆被那庞山民所阻,诸葛亮于合肥立足未稳,周某对合肥才敢起这窥视之心,若其经营数月,合肥亦是坚城一座,牢不可破,周某亦无手段,算计此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