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若隐若现的凶兆(2 / 2)

明朝第一弄臣 鲈州鱼 1766 字 2022-11-19

“那有什么用?想要看奏章,直接去通政司或者文渊阁不就好了?”

“那不一样,”杨廷和摇摇头,脸上的表情更凝重了,语气中也带了点苦涩,“各地奏章经通政司到文渊阁,再到司礼监,主要的意见来自于阁臣……”

所谓的票拟,就是奏章给皇帝看之前,要在文渊阁过一手,必须得等到阁臣在上面签署处理意见后,才能生效。

开始的时候,这是皇帝要求的,因为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到了后来,就成了阁臣的权力,皇上有不同意见,却不能改动,只能封驳,要求阁臣另行拟定,然后奏章就在司礼监和文渊阁之间推来推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明煮的象征,皇帝不能独断专行了,这还不明煮?

可实际上,权力依然是被垄断着的,只不过从皇帝手中,转移到了士人手中罢了,换汤不换药,而且情况还更加严重了。

皇帝好歹把天下当成自家的东西,多少会尽点心力,可阁臣们就不好说了。

十年寒窗,再加上宦海沉浮几十年,这些人想的最多的还是自己,在他们心中,名声,私利,朋党,这些东西的重要姓远在天下百姓之上。

所以,这种制度其实称不上有多开明,反倒是催化了政治斗争,使其更加激烈了,只要参照明末的东林党,就足可见得一斑。

“……而今,在皇上的逼迫下,但凡列于朝班者,都必须发表意见,可以说,皇上一方面借此对诸位同僚加以评估,另一方面,他可能是在学习,当然,学习的可能不光是他,还有另外一批人。”

“会是谁?难不成是司礼监那一干阉竖?”司礼监本来就是皇帝用之代替内阁的,王鏊第一个就想到了这个老对头。

“应该不是。”杨廷和摇头不止,“很可能……诸位可知,曰前常春藤书院中的那个法学院更了名?”

“……”众皆茫然,他们关注的重点都在那对君臣身上,尤其是兵和财上面,哪里会理会什么书院?何况还是其中一个学院更名这种小事?

杨廷和一字一句的说道:“如今,那个学院已经正式更名为政法学院了!”

“政法!”众人一片哗然。

法学院成立的时候不少人都留意过,对那个编写教材的人还有些好奇,不过时间长了之后,见进入其中就学的多半都是些落第秀才之类的人物,也就没人在意了。

连个功名都考不上的人,要是去学奇银技巧倒还罢了,可律法何等博大精深,他们又能学出来什么名堂?纵然有名师也白搭啊,何况那个名师藏头露尾的,也不像是什么光明正大之辈。

可眼下,那学院突然以政法为名,岂不是就是说,其中的学员涉及面更广了?甚至皇上也有可能在其中选拔了人才,组成幕僚团,以为辅佐,发挥着跟内阁相似的作用?

“一群连功名都没有的竖子?安敢如此?”洪钟勃然大怒,入阁是天下士人最为向往,多少俊彦终其一生也难达到的终极理想,居然被一群落第秀才拔了头筹,简直是赤裸裸的亵渎啊!

没错,这些人没有名义,甚至连个面都没露,可他们辅助天子处理政事,从事的分明就是内阁的工作,是可忍孰不可忍呐!

从前有个司礼监,大伙儿也就捏着鼻子忍了,内官都是残疾人,文化水平也有限,政治手腕更是低劣,终究是没法和内阁正面抗衡。

可现在,皇上却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挖起了内阁的墙角,落第秀才终归也是读书人,考不上功名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这帮人潜在的威胁要大得多。

何况,那个政法学院当中,还有一个深藏不露的高人,想到这里,洪钟实有些不寒而栗,虽然连声怒斥,可他在心里却是认可了杨廷和的话。

这个可能姓是最大的,皇上即便天资聪颖,可他大多数的时间都花费在了练兵和运动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独自处理这么多政事,而且,把事情处理的中规中矩也不是皇上的作风。

显然,那个幕僚团正在不断成长,而且还是吸收各家之长的,在实践中成长,看他们的效率,就算说他们会在几年后取代朝廷百官,也算不得危言耸听了。

“皇上……到底哪里来的信心,居然这么沉得住气,难道他们就那么相信那个谢宏?要知道,辽东那边可是天灾!”

正德一边热火朝天的练着兵,一边不紧不慢的培养参政幕僚,唐伯虎收了几十万石粮食,却不急着往外运,皇庄的机构都在急速扩充……这一切的一切,带给朝臣们的,都是极度不祥的预感,这种从容淡定太反常了,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已经是这样,那么,隐于其下的真相该有多么可怕?

“皇上驾到,众臣入殿……”

三公公的公鸭嗓再次响起,听在众人的耳中,却仿佛是一声宣判。

(未完待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