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是平叛也是推广(1 / 2)

明朝第一弄臣 鲈州鱼 1694 字 2022-11-19

何鉴当然不是因为震惊过度才掉下去的,南京城头的军士都是震骇不已,城内的官民也被城外的动静吓得不轻,可后者都在庆幸。

军士庆幸自家不用面对这样的敌人,官员在庆幸自家看准了风色,百姓们更是对于能免去一场兵灾而庆幸不已,心中没鬼,生活就会比较快乐,从古至今,都是这么个道理。

其实王守仁也看到了王鉴之的动作,毕竟是旗舰,还是相当显眼的,不过他却没有什么阻止的意思。王鉴之等士人机关算尽,最后倒也算是求仁得仁,又何必去阻止呢?一栋大厦的轰然倒塌,总是要有几个殉葬的才应景啊。

关于儒家的功过,在辽东之时,王守仁就跟谢宏多次讨论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儒家对华夏是有功的,这学说中蕴藏着立身处世的智慧,并且有着面面俱到的哲学,经过了千年百代,无数智者的完善,已经形成了相当严密的系统。

正是这个严密的系统,让幅员万里的华夏有了足够的向心力,屡经变乱,却也未曾彻底消散,哪怕是异族入主,最终也只能以儒家之法治理天下,其优良之处自不待言。

王鉴之等人之死,倒也有殉道的意思。

不过,如谢宏所说,儒家的自我完善,是相当被动的,不到穷途末路的时候,那些饱学之士并不会寻思改良,即便看到了危机四伏,他们也只是在细节处略加改善,以不影响大局为最终目的。

所以,千多年来,儒家的进步只局限于哲学意义上的。

从求仁取义,到为万世开太平,他们的口号越喊越响亮,可实际上却什么实事都不做;经过了千年的锤炼,他们谋略斗争的水准越来越高,即便后世的政坛英杰也只能拾其牙慧,但他们斗争的目标从来都是自己人。

为了方便驱使,他们打压工匠;为了彰显特权,他们打压商人;为了亲亲相隐,以公谋私,他们不肯完善律法。把好好一个华夏搅得乌烟瘴气,他们却不自觉,一个个还都能以名臣良相之名,现于丹青之上。

王守仁前世也是改良派,他看出了儒家的空谈本质,强调要知行合一,也就是所谓理论结合实际。只是当他故去之后,阳明心学也慢慢变了味,或者为世人所遗忘,最终却是让东面那个岛国得了不少心得。

其实身在这个时代,本就不可能有人跟谢宏一个思路,去考虑彻底推倒儒家道统,重新建立新秩序。即便有人想了,他也不可能做得到,只要他稍微显露出一丝这方面的意思,立时就会被千夫所指,身败名裂。

儒家道统是难以动摇的,在其强盛之时,汹涌而来的声势甚至连九五之尊的皇燕京只能避其锋芒;即便在穷途末路之时,也依然会有王鉴之这样的人,为之殉道。要不是谢宏更加神奇,王守仁确实想不出,推倒儒家这件大事,竟然真的有人做到了。

只要打垮了宁王,再将小王子赶出边关,中原就再不会有成建制的顽抗力量了,那些冥顽不灵的少数顽固分子,只会会在变革的大潮中湮灭,很快,大明就要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了。

在那个时代里,国势雄强,政令清名,民智普开,人人安居,每个人都能昂首挺胸的走在阳光之下。旅顺的经历,和天津的见闻,让王守仁极为期待。那两处的所见所闻,就已经跟典籍中所述的太平盛世没什么区别了,但和谢宏的说法还有不小的差距。

想到自己的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一番,让那些古之贤者想到不敢想的盛世景象,他也不由心潮澎湃。感受着迎面吹来的烈烈江风,他的心思早已经离开了南京,飞到了安庆,稍一停留之后,便转向了京城。

那里才是真正让他大展拳脚的地方,与之相比,眼前这场战争简直如同闹剧一般,秀才造反,果然很不靠谱啊。

“咔……咣!”

思绪翻涌间,江岸上的雄城终于有了动静,城门轰然而开,衣甲鲜明军兵鱼贯而出,到了江边分成了两队,大队人马沿着江岸一字展开,加入了抓捕残匪的行列。另外一小队人,簇拥着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上了小船,往王守仁的旗舰靠了上来。

“老夫徐俌,未知船上是哪位大人主事?”

“原来是魏国公,下官礼部侍郎王守仁有礼了。”王守仁微一挑眉,略有些意外。

“不敢当,不敢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