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面皆敌,除了交州稍好一些,在赵军占据广州府带来的变数,再加上交州地形复杂,让蜀军在交州的行动减缓了许多。但是,饶是如此,慕容成同样面临楚军和蜀军的围攻。
战争可不仅仅要士卒,还要粮草物资,还要钱财,还要兵甲器具。但是,这些物资对于现在的齐军而言,都很短缺。要知道,一场大战所消耗的物资,都是为数庞大的,尤其是僵持战,而后方又无人无力生产之后,所需的缺额就更大了。
所以,赵军要与他交易琉求岛之事,慕容成很利索的答应了,顺利的完成,有些让赵询难以适应。随后他就明白,除了形势所逼之外,慕容成对孤悬海外的琉求岛,确实没有什么大的心思。
想想也是,慕容成现在内外交困,那里还会在意一个海岛?虽然这个海岛还大,但是,始终与内陆不相连。而为了补充自己大军所需,也不愿再激怒赵军。所以,对于赵军的要求,慕容成很干脆的答应了。
回到幽州城,经过了解之后,赵询当即让赵地海商将交易物资运输给齐军。当然,这并不是因为赵军要遵守交易原则,而是赵询不希望慕容成败得这么快。尤其是,赵询希望慕容成能喝司徒彻的蜀军好好的战上一战。另外,西域之地的战事并不算完结,赵军需要时间。因此,得知齐军现在的向西情况之后,赵询才让人立刻将交易物资,尽快的交付慕容成。
现如今,在整个南方,洛阳王和汉中王以及蜀王都在图谋荆州。而蜀王、楚王也在图谋齐军。其中汉中王、洛阳王与蜀王同出一脉,赵询自然不希望司徒兄弟发展的太快。
虽然北方天气逐渐寒冷,但南方的气温还是比较温和的。故而,在接手琉求岛之后,赵军立刻就开始从广州府迁入大量的百姓入住琉求岛,并开始开发琉求岛。
回到幽州的赵询,听闻琉求岛被接收之后,当即就下令,将琉求大岛改名为台湾岛,而台湾岛北方依旧称之为琉球群岛。此外,还在台湾岛修筑城池、海港兵以此最为海商中途修整之地。
此外,这台湾岛还适合终止甘蔗。虽然赵询很清楚,在东南亚各国,更适合种植甘蔗。但赵军现在的实力,还不足以拓展到那里。不过,等到赵军拿下交州之地,那东南亚之地,还能逃脱赵询之手吗?
因为台湾岛之上的居民还不是很多,赵询让属于王府的白羽商会带动一些亲近重臣名下的商会在此地开办了不少种植园。甘蔗,这可是白糖的原料。而如此做,也是为了让新进迁入台湾岛的难民,有一个出路。
在赵地,各个作坊、商会,招收做工的工人,给出的工钱、做工时间都是有规定的。绝不会出现压榨做工之人的情况出现。
在北方,因为赵军的从中挑拨,东西突厥部落依旧酣战不休。因为冬季来临,突厥部落的粮食就是问题。但是,再次允许奴隶买卖之后,这东部突厥部落就不再为粮食担心了。只要抓了西部突厥部落的奴隶,他们需要的粮食就会有赵地商人源源不断的送来。
赵询回归,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就是此次官吏一体化挖出了大批的蛀虫。除了贪污受贿,还有冤假错案。对此,赵询极为愤怒。
赵询下来赵地全境开始严查官员功绩,并严肃处置。因此,整个赵地境内,开始了深秋之际的严打时期。除了大批官员倒霉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商人跟着倒霉。贿赂官员,卖卖假货,以次充好等,都因此获罪或收到罚款、消除商籍、没收财产甚至死刑的不等罪责。
在此其中,赵询也更改了一项制度。那就是允许罪犯家属上告,乃至最高直接告入赵王府。没错,这就是所为的告御状。
在这个时代,有着秋后处斩的惯例。起源与周朝,古人认为,夏春两季万木葱茏,正是植物和动物生长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除非特殊情况,不便对判死刑的人犯行刑,因此创造了“秋冬行刑”制度,也就是把判死刑的人留到立秋以后冬至之前一起执行。
而在汉武帝之际,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略,以儒学大师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理论成了当时政治和司法活动的指导思想。董仲舒有一套“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反天意,会招致灾祸,受到上天惩罚。“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典籍,成为一项法令而一直延续到现在。
当然,这个制度的目的则是要封建统治者,借天意之名,行杀伐之实,以用来表示自己作为,符合天道,刑是天命所定,不得违抗,让老百姓俯首贴耳地任其宰割,使其统治得以巩固。
这些都是我国封建法律对秋冬行刑制度所作出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统治者往往是自己践踏他们的法制。一旦形势处于紧急状态或危及其根本利益的重大案件,统治阶级就不顾一切,而以“斩立决”、“决不待时”加以出斩。
对于谋逆之罪,赵询自然不会认为不该当即处死。但是,现在,不少被冤判死罪者,往往都会无处申冤而被枉杀。
于是乎,赵询下令,凡是死罪,无论何罪,都要上报监察司,给于回复才能处斩。其中,叛乱、逆反等不赦之罪,获准之后可当即出斩。其余罪责而判死刑者,需等待第二年秋后,方可斩杀。
这一年的时间,则是给于有冤情之人,得以申冤的机会和时间。赵询严令,各地官府不得阻碍罪犯家属上告。而对于判案官员而言,只要不是故意冤判、错判、假判,事后不会追究直属责任。当然,出现冤假错案,还是会影响其功绩的。
最后,赵询召集所有高级官员,商议立国。这也是赵军全体官员的要求。自此当初赵军成为天下三大诸侯之时,就有人上书建议立国,与大燕分开。在宣武帝死后,这种呼声更大。
因为赵军的新政对百姓的影响,各地百姓也纷纷上万言书,建议赵询立国,断绝与大燕的关系。因为,他们希望赵军的新政能永久的持续下去。
在雍军解体,西征西域诸国并取得胜利,兖州军也并入赵军之后,各地官员纷纷建言,立下新的国度。
在最开始之时,赵询并不想如此,成为天下人的靶子。毕竟,那时候不少读书人并不认同自己。但赵军先后击败契丹人、靺鞨人、突厥人,向北扩出三州之地后,已经获得了不少读书人的支持。在宣武帝死后,更是上升至顶峰。在拿下西域北部诸国之后,对于这些诸国国君的安顿,也需要一个大义名分。
在和政务司诸官商议之后,赵询还是决定另立一国。当然,这也与赵军各司的整顿,定下基础。随着赵军的发展,赵询发现,赵军各司衙门,有些职权开始不适应赵军现在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