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三十六章:双输的协定五(2 / 2)

高宗皇帝真的要把议和的大权只交给了秦桧一个人。

高宗皇帝很干脆就答应了秦桧的要求,而秦桧此时却反过来要吊皇帝的胃口:

“臣亦恐未便。**陛下更精加思虑三日,然后别具奏禀。”

秦桧的说法是,您的信任让我感动且惶恐着,可这样快就做出决定是不成熟的表现。现在我请您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三天。如果三天之后您还是这样决定,那时我们才可以开始实行。

读史每到此处,不禁要为秦桧叫一声好。

假如抛开善恶忠奸,单以才华论,此时的秦桧就是一个天才,他牢牢地抓住了高宗皇帝的心理。

一个没有安全感、不惜一切代价去讲和的人,怕的是什么?就是怕上当受骗,就是怕丧失他一直追逐而不可得的安全感。

换一句话说,此时此刻的秦桧,就像是手持钓竿的渔夫,虽然高宗这条鱼儿已经上钩了,但是还要先松一松鱼丝线,这样才能确保鱼儿不会把线崩断。

三天后,两人再次私下见面。

高宗皇帝重申了他的决定没变,一切只交给秦桧一个人去处理。

可秦桧却再一次拒绝。他说道:““臣仍恐别有未便,**陛下更思虑三日,容臣别奏。”

皇帝陛下您的心真的静下来了吗,真的确信自己想要什么了吗。兹事体大。为了事后永不后悔,请您再思考三天。然后再做决定。

秦桧手中的鱼丝线放得越松,高宗这条鱼儿越是要向着秦桧逼近。

两人又再分开,各不相扰,又三天之后再见面。高宗议和的心更加坚定了。他重申对秦桧的支持,议和之心决不动摇。

出乎高宗皇帝的意料之外,这次秦桧还是摇头说道:“古人云事不过三,两次不足以定大事,请陛下再静心精思三天。”

到了这个时候,高宗皇帝对秦桧完全改观:自从高宗登位以来,还没有哪一位大臣象秦桧一般。有耐心、有承担、还能透彻理解自己的意图。

如果说这时的高宗皇帝是一个经过风浪阅尽世情的贵妇熟女,觉得世间所有男人都无法迷惑她的话。那么秦桧已经成功地绕过了这一雷区,在她的心里深深地种下了一粒信任的种子,他是一个既可信赖又能又能掌控的男人。

三天之后。秦桧按照约定再次进宫了。

就在这一天,秦桧替高宗皇帝写了一道诏书,明令群臣不得再干预议和之事,而议和之事就交给秦桧独断专行。

......

区区九天的时间,就让秦桧获得了皇帝的绝对信任。而同一时间,首相赵鼎已经堕入深渊。又或者说,是他自己主动地跳了进去。

在这九天里,临安府里谣言满天飞,说高宗皇帝如何信任秦桧,对赵鼎如何如何不满,而赵鼎又如何硬是霸着茅坑不拉屎。

而到了最后,当高宗皇帝的圣旨正式颁布,让秦桧独断议和之事。在临安府里流传的各种谣言,达到了一个顶峰。

“你们看看,高宗皇帝的圣旨都已经颁布下来,还不证明了皇上陛下对赵鼎的不信任,想不到赵鼎还死赖着不走,真是可耻。”

面对着漫天飞舞、愈演愈烈的各种谣言,首相赵鼎以及他的幕僚们都觉得,保持尊严的唯一办法就是辞职。

正如秦桧预先所估计的那样,赵鼎很干脆地辞职了。

赵鼎爱惜他的名声,求名地名;秦桧追求权势和利益,求利得利。从某一个角度而言,赵、秦两人堪称配合默契,各得其所了。

......

纵观南北两宋的官场,政治斗争不计其数,激烈程度也相当的厉害。但是,从权谋的深度而言,秦桧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个人认为,宋朝官场上的政治斗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蔡京之前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高官之间的斗争大多是属于不同理念之间的斗争,高官之间的争斗还保持着儒家的各种风度和品质。而其中的例子,又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故事最为动人。

这种情况到蔡京时被终结。

蔡京之所以在官场洪流中升腾,是因为他做事没底线,可以无耻,可以凶狠,可以借题发挥,把元祐党人碑的威力发挥到极致,敌手不死永不收手。

可蔡京也有他的底线。他一生都忠于徽宗皇帝。只能、也只敢去迎奉赵佶,终生不敢逾雷池半步。

而蔡京的底线是在秦桧的政治生涯中都被打破的。

秦桧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什么都在他的算计之内。他不但在算计着同僚,也还在算计着皇帝,甚至还包括算计自己的民族。

而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要达到他的目前---独相、制约皇帝、权利的巅峰。

ps:

谢谢靓女007大大的打赏、0拈香一朵0大大的评价票和全订阅。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