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师团编成从39开始随着战争的需要又出现了几个变种,等甲乙丙等的变化,现在就按照一个甲种师团的进攻来说下日军的战术运用。
一个师团的正面进攻时往往是由一个联队负责主要地域的进攻的,当一个联队进攻时,首先会以两个中队向两翼迂回,因为中国军队的u形阵地上,左右两个前端是火力支撑点,一般都是轻机枪。如果你向中间进攻,凶猛的侧射火力将是散兵线的恶梦。
而包抄的中队携带九二步战炮、掷弹筒、轻机及通讯器材等,实际上是一个合成化分队,组成方式就是一战后期的德军快速部队,掷弹筒代替迫击炮,增加的步炮号称鬼炮,几乎和重机枪一样大小。
守军方面,重机枪因为调整射界慢,无法对持续移动目标构成有效杀伤,阵地前端翼尖又是步兵稀薄,而且素质产差不齐。不能提供有效掩护。日军步战炮压制、摧毁火力点,掷弹兵限制对方运动,轻机杀伤步兵,而自己的步兵做三角式野战防御,保护己方火力点。
直到清除对方火力。然后正面炮击,掩护正面进攻部队的左右两翼先发,抢占u形两端,布置日方重机枪火力,之前拔点的两个中队立刻向守军后方纵深穿插。布置好的火力点对守方阵地实施分层交叉火力,压制前线,切割前后方联系,正面开始步炮协同进攻。前线守军被火力压制,后方想增援困难,战壕被掷弹筒逐步清理。
日军这种进攻方式,几仗下来,中国军官就都知道了。但是火力上的不足,还是造成中国指挥官的困难。如果一线布置过多兵力,就要被优势火力大量杀伤,少放呢,打起来增援又困难。
后方则有被穿插部队截断退路或全部合围的可能,因为士兵素质的巨大差异 。为了防御穿插部队,只能是在多个危险区域都多用兵力,以求优势防御。前线在这时就是绞肉机,正面打退日本人一次次进攻(如果他们得到的命令是必须占领,大家想想他们会撤退么?叫他们鬼子是因为他们太鬼了),后方一次次增援,援军在重机枪掷弹筒火炮下运动到前线,要付出很大伤亡。增援不上的时候,就是前线失守的时候。
日军常规战术中较少以班(日人叫作分队)为独立单元作战,其最小战役执行建制小队(就是排)。所以。日军步兵班战术是其小队战术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与其装备密切相关。既然不好分。索兴一勺烩了。结果整体结构有点乱。
日本步兵小队(排)也有甲乙丙三种常见编制。甲种为加强编制,辖三个步兵班及一个掷弹步兵班,小队长及其助理。步兵班配轻机枪一挺,其余均为步枪手。其中一人常会加配一具10式掷弹筒,共十五人; 掷弹班有三具89式掷弹筒,每具掷弹筒应有正付射手各一名,其余皆为步枪兵. 甲种小队应有62人. 乙种为标准编制,与甲种编制的唯一区别在于其每班只有十三人,故乙种小队应有54人。
日军步兵班战法源于西方步兵班战法。本来这个战法的特点是发挥机枪火力。简单讲来就是先用机枪压制,用步兵将敌人从掩体中赶出来,再用机枪把敌人放倒。到了日本人这里就变了味道. 打法的前两步不变,但在第三步上。日军则强调用步机枪共同杀伤敌人,而且偏重步枪.
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节省弹药及减小对机枪的依赖。另一个就是发挥步枪的优势。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国资源及后勤能力有限,再就是日军班用机枪有性能缺陷。
二战中日本陆军的制式机枪主要有三种: 11型,96型和99型. 11(即歪把子)机枪是改进法国的hotchkiss m1909而来的。射速550发/分,射程1500m, 用日军步枪制式弹。日军班用机枪的主要缺陷有:
1)容易卡膛。不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