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用数据来对比 第三节 集团战术对比(2 / 2)

最多也就是掌握了懂师一级战术和指挥技巧、对于象全面抗战所需要的军团、集团军甚至是2个战区之间的协同作战、步兵和装甲兵、坦克兵、甚至是和空军之间的协同指挥作战懂的都很少。

而国内现在追捧的所谓黄埔军校毕业生初期更只是学的简单步炮结合、步兵操练等等基础理论知识。前几期更是因为北伐的需要时间被压缩到只有短短的几个月。虽然也出了很多名将(比如杜聿明是黄埔毕业、比如何应钦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前期也都只是师长、军长等战役一级的指挥官)。前期更多是用的士兵的命去填出来的。“空间换时间”的说法也是在此才提出来的。

中日军队战役战术能力

这里分三个小项来说明下

a:阵地进攻战术:

我们在抗日神剧中往往看见日本鬼子对中国军队发起密集冲锋。中国军队防御积极、英勇杀退鬼子进攻。事实是这样吗?错。恰恰相反。当时的中国军队进攻中绝大部分地方军队仍然采用一战模式,不知道疏散,采用一窝蜂地密集队形进行冲锋,被素有战场收割机的轻、重机枪所收割、尸横遍野。伤亡惨重。

而日本鬼子的阵地进攻战术。鬼子冲锋之间先用的各种重炮、山炮、迫击炮、轻重机枪或者飞机轰炸等轻重火力对中国军队的防御阵地进行狂轰烂炸一通。等中国军队的防御阵地已经破烂不堪、大部摧毁之后再发起冲锋。

而且日军基本都是一线式排开快速通过中国军队的火力范围,往往刚开一两枪日军就冲到了阵地前沿,随后进入到了残酷的刺刀肉搏战了。而在进攻的同时,日军也会派出部分兵力绕到中国军队后方,切断防御部队和支援部队之间的联系,使得援兵上不来,伤兵下不去。并且被包围起来,丧失战斗意志而撤退乃至崩溃。

b:阵地防御战术:

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往往在攻坚战之后夸奖gmd军队的防御工事建的是多么多么的好和坚固。其实gmd军队的土木作业更多是学习的日军的经验。当时的日军非常注重土木作业,就拿“松山战役”来说。中国远征军以将近万人的代价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攻上了只有3000左右日军防备的松山要塞。

可见日军防御工事的坚固和合理。而且日军非常注重在防御中运用各种碉堡保护轻重火力点,火力交叉配置严密。无一不是精心设计的。再拿八路军的关家垴之战来做个比方吧(电视剧《亮剑》中有非常精彩的演绎,可惜这都不是历史事实)。

当时的岗崎大队晕头晃脑、异常嚣张的闯进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的时候,差点把八路军总部给端了。彭德怀亲自下令围歼这股有500多人的临时组建队伍。可在我八路军129师2个主力旅及其他地方部队2天2夜的围攻下,付出了600多人的伤亡代价才只造成了岗崎大队50人死亡、99人受伤并且被日军增援部队救出重围。

鬼子靠的还是土工作业、防御工事和合理配置火力点。当然也有日军飞机的投送弹药给养。我当时真的相信了《亮剑》里说的是真实的。可我查了资料才知道。连这么严谨、知名的抗日题材电视剧都演绎的这么厉害、都不是真实的,真的是深受其害啊。

c:反伏击战术:

在八路军抗战期间,很多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伏击战中。这是因为中日军队之间的军事装备、战术素养等等优劣势所决定的。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就是伏击战。

其中的日军在初期被伏击的慌乱和不安中稳定下来后,迅速地反应过来,并且组织兵力进行就地反击,而且还能分出一部分兵力占领老爷庙制高点。进行主动出击。虽然日军后勤部队 1000余人被全部歼灭。可八路军也伤亡1000余人。打成了1:1。战后经历土地革命战争、红军时期和长征的八路军各级将领都惊叹鬼子的顽强和军事素质不输于我军。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