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干我党所领导的军队来说。白刃战一直是常用和擅长的作战形式。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工农红军的装备极其落后,只能大量依靠冷兵器来解决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早期,甚至出现了“梭镖营”、“梭镖团”。
某独立营共有官兵500余人,步枪仅有60支,梭镖(红缨枪)倒有400多支。红军的对手鲜有擅长白刃战者,所以红军在白刃战中依靠坚强意志和旺盛士气就能取胜。但在长期的运动战中很难对基层官兵进行系统而完善的白刃战训练。红军的枪械装备比例逐渐上升后,由于刺刀不足,很多战士仍然携带大刀或长矛进行白刃战。身背大刀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经典形象。
西安事变后,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整编为八路军(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于1937年秋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武器大多数已经不堪使用,步枪仍以老式的“汉阳造”和其他的杂式步枪为主。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在日记中曾记载,全师的4092支步枪和卡宾枪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在很多情况下,八路军战士在白刃战中仍然使用厚重的大砍刀。
仗打到1943年,别以为刺刀就能人手一把了,这玩意还真就不是耐用消费品,我弄上一把,使个几年都不带坏的,胡扯呢!一般情况下,一场战斗下来,捅过几个人的刺刀就会出现弯曲的现象,必须进过修配所才能重新使用。
有哥们就说了,那玩意不就是铁的吗,铁还不是遍地都有啊,有造大刀的材料多做点刺刀不就得了。还别说,大刀好打,刺刀真的就是不好造!
以制造的难度而言, 刺刀对加工技术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对公差的控制上,须保证枪口环、卡榫尺寸与步枪相吻合,因此普通铁匠铺难以打造。刺刀在中国的生产, 和枪械一样, 发展的非常缓慢; 汉阳兵工厂在成厂十年中,生产了130,726各式枪支, 却只生产了2,310把刺刀。 在军阀时代至抗战之前, 更是大量向欧洲列强购入了各式刺刀。
中国自制的刺刀, 主要是供汉阳造和各式土洋毛瑟步枪使用。 汉阳造的刺刀为单刃, 长度及造型类似日本的明治三十年式。 中正式和其他毛瑟步枪的刺刀, 刀刃形状则有英式1907年式和比利时1924年式两大类。
由于产量有限, 造枪和造刺刀分开, 因此到了抗战时,地方部队中有许多士兵没有刺刀。 例如开赴前线的川军, 记载中说有的枪栓要用绳子绑住才不会掉出, 士兵一律没有刺刀。 有的部队干脆发给士兵大刀,以供近战使用, 至少大刀片的供应可以自给自足。
明白了吧,小小的刺刀的制作难度不亚于大炮和机枪,当时根据地里的冶炼条件也被限制不容易造出适合做刺刀的高强度钢,所以对于刺刀大部分只能修补,遇到好的钢材时才会考虑做上一批。
杨棒子琢磨的就是怎么给他的部队能够人手一把刺刀,去找军营镇的周冬瓜求助一批,最大限度也就能弄回百十把来,不解决实际问题,要想让周冬瓜能帮这个忙,你得先把他喂饱才行!
不是行贿周部长,而是你得给他解决材料的问题,造刺刀没好钢哪成啊!杨棒子他们当时能想到的最好的材料也就是去扒铁轨了!
为了扒铁轨也是颇费周折的,杨棒子集中了三个营近两千人的部队分在从满城到顺平之间的地域上,造成一股要打破鬼子封锁线的态势,此时日军主力基本都集结于北线的冀东和晋西北地区,南线都集中在德州至徐州之间,保定周边只留有各地的驻防军。
这三个营是虚张声势用的,而特训营和工兵连、骑兵连等部由杨棒子亲自带领,穿插过封锁线后,在敌后的武工队和游击队的配合下,一夜之间扒了平汉路和保定到满城的窄轨铁路十多公里,弄回了上百根的铁轨来。
好嘛,别说造一千把刺刀了,上万把都没问题!杨棒子和周冬瓜说好的,就要五千把刺刀,加班加点的给造出来,他拿出罐头、白糖啥的犒劳工人们!剩下的钢材全归周部长支配。
造刺刀用的钢材还不到这批铁轨的总重量的十分之一呢,老周自然同意,但是冶炼条件还是有限,自己造的这批刺刀呢,在硬度上还是和原装的刺刀差那么点,这就行了,杨棒子想的就是给老子的部队,人手两把刺刀,一把捅坏了马上再换上一把!
这小子鬼精鬼精的,一把还不够,还弄人手两把,不过这鬼机灵很快就显出它的正确性和威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