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明争暗斗1(1 / 2)

镇军将军 太湖西 1572 字 2022-11-20

在苏俄大饥荒开始后,苏俄国内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工厂、机构大量倒闭,军工领域许多专家、教授失业,收入锐减。()特别是一些尖端行业,大量一流的工程师陷入赤贫,英、美、德、法等国科研机构纷纷派出专家前往俄罗斯、乌克兰,以优厚条件招揽人才。

美国的人才计划卓有成效,乌克兰专家只要联系美国驻乌使馆,就可以拿到签证和船票,并提供一个月工资。工资报酬没有统一标准,视专家本人资历和贡献大小。

而没有美国财大气粗的华夏由于有了先手,也加入了这一轮人才争夺,采用的招揽方法类似美国,用重金聘请。虽然华夏的名气和美国没的比,但是得益于远东地区白俄和华夏的地理渊源,一些已经流亡到了远东的白俄贵族、学者通过学术交流、个人友情联络等多种形式,从乌克兰请到了不少苏俄的顶级专家。

在乌克兰内乱,苏俄和波兰扶持的两方政府打的难解难分的这段难得的时期,华夏主动出击,目的明确,直奔军工领域的基础技术,通过个人关系转让其技术成果。据后来的学者形容那时的工作说,华夏人坐一个星期的火车,从满洲里出去,穿过西伯利亚,取道莫斯科,再到乌克兰等地区,进行摸底、契合,很快知道了对方有哪些技术可以进行合作;之后,马上就有大批的乌克兰专家赴华,介入具体项目。华夏当时的基础技术比较落后,什么都需求,对于各项基础技术,那是来者不拒,统统吸收。刚开始双方还属于试探性的接触,毕竟华夏在欧洲的名声,并不彰显。所以双方技术交流的层次比较低,规模也比较小。后来,华夏用海量的步枪等乌克兰军队来不及生产的轻武器,以吨为单位来交换先进设备和技术,然后安排乌克兰专家和设备从之前打通的土耳其通道,通过海运大规模赴华。这些专家大多是沙俄时代的老学究,本身在改朝换代的浪潮中过的并不如意。所以到了华夏后生活要求不高,工作严谨,有问必答,技术、材料很爽快地提供,甚至掏心掏肺。

但好景不长,两个月后,坐山观虎斗的英、美、德、法,醒悟了过来,挥舞金钱大棒插手进来,双方交往起来就不那么顺利了。()“有些技术材料绝对不给你,想要必须有些手段。”据“中间人”说,有人用一箱二锅头或华夏的小土特产私底下交换一些东西,但像过去那样在实验室里正儿八经挑选实验品,是不可能了。乌克兰的专家要价越来越高了,欧美的迅速插手,导致乌克兰专家“后来干脆只谈钱,没钱门儿都没有”。

不过机会难得,为了招揽苏俄的军工人才,华夏的南北政府为此达成了一致,加大了这项“抄底工程”的资金和人才,专门引进苏俄的人才和技术。据说,南北两个政府达成一致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这是一批穷十年之力都无法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对我国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当然乌克兰等地区的头头脑脑一开始还看不起华夏,扭扭捏捏,但因经济窘迫,而且都是基础技术,并不是莫斯科严令禁止的欧美所看重的“高档货”,所以在莫斯科的眼皮子底下,乌终于同意转让全部技术。通过官民并举,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抄底工程”,从内斗严重的苏俄大约引进上万名专家,2000多个基础技术项目。当然乌克兰是“抄底工程”的重点地区,每天都有大批专家、学者应邀赴土耳其讲学或从事科研,然后转道前往华夏。

“兄弟啊,你有能力让这些“老油条”为您效命,真是羡煞旁人啊。”王有贵为了“抄底”人才的事情忙碌了数月,可“成绩”,那里比得上吴佩孚等大牌军阀用金钱、用名利砸出来的“成绩”,所以辛辛苦苦的干了数月连邓老头的表扬也得不到一句。自然对于赵云无需指挥,下属就妥妥的把事情办好,而且各路军阀还争相比较的献媚,羡慕的一塌糊涂,说出来的话也是酸溜溜的。

赵云对于王有贵的嫉妒,还能说什么呢,这些下属这次可是真正的干了件好事,总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吧,于是岔开话题,找找王有贵的“茬”了“王大哥啊,我记得你是汉人吧!怎么来参加一个婚礼,还穿成这个样子?”赵云指了指王有贵身上的清朝官服,一面的疑惑。那群满清的遗老遗少留个辫子,穿个“节日装”的官服,就随他们去了,可这王有贵又是抽的哪门子风啊!

“兄弟我是大清光绪年间出生的,当时流行捐官,所以家里就给我捐了个玩玩。官不大,也就是从九品,不过你看这可是铜胎珐琅顶,那是八品官才能戴的哦!偷偷告诉你,这可是我家私下花钱买来的。”王有贵一脸炫耀的神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