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事出有因(1 / 2)

谋定了千秋大计,朱厚?十分高兴,看看已到了下午时分,便吩咐赐宴,招待这几位臣子。高拱、俞大猷和戚继光以前曾多次有过这样的荣幸,倒也罢了,汪直却激动得无以复加,可他见着席面上不过十道菜,还不及徽州商人招呼重要客人的筵席排场,不禁愕然。高拱对他解释说,这还是皇上饷客的规制,平日皇上用膳,食不过三品,菜不过五味,如此俭省只为给国家节省一点银子,却每每从内库中拨下大笔的银子用于赈济鳏寡孤独的老人以及孤儿,惹得汪直喉头哽咽,几乎泣然泪下。幸好俞大猷拉着他商议海运部队之事,并与他研讨海战之法,才避免了他在君前失仪。

看他们相谈甚欢的样子,朱厚?心里无比感慨:谁能想到,在另一个时空,他们是恶斗了近十年,不死不休的敌手啊!

其实,论朱厚?的本意,应该尊重历史,由胡宗宪来笼络汪直,完成平定倭乱的大业,但一来目前任大兴县令的胡宗宪正在组织百姓引种玉米,这也是一件关乎国计民生之大事,不能半途而废;二来在那个时空,身为浙直总督的胡宗宪虽招安了汪直,可朝廷不准允他为汪直求情的奏议,他最后还是不得不杀了汪直。尽管是奉了圣命,情非得已,毕竟很不吉利。朱厚?犹豫再三,还是没有让胡宗宪参与此事。

朱厚?自信地认为,开放海禁,大力展海外贸易一事注定要在煌煌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让高拱主持此事,却不是出于对高拱的偏爱,想让他名标青史万古流芳,而是纯粹的即兴之举――他原本打算派遣营团军乘船南下实施两栖登6作战,怎能少得了高拱这个监军?可俞大猷如同后世的粟裕一样,出于谨慎起见,将他这样豪情万丈的战略部署进行了大幅度的删改,最后改为万人规模的部队南下开展游击战。虽然也十分重要,但毕竟只是一场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既然已经确定了明朝中期两大军事奇才之一的俞大猷率部出征,再派遣日后会成为大明王朝内阁辅的高拱同去,就未免大材小用了!

不过这样也好,一来高拱是注定要大用的社稷之臣,让他从一开始便接触海外贸易,有助于日后更好地推行国策;二来高拱毕竟是天子近臣,更是柄国近十年的内阁辅夏言的门生,夏言虽说如今一直闲居在家,但毕竟还是奉旨休养,还顶着内阁辅的名分,虎老威还在,任谁都得卖几分面子给他,敢对高拱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人大概还不多;三来也可以堵住严嵩的嘴……

想起了严嵩,朱厚?不禁在心里苦笑一声:这个老家伙,实在是太精明太会讨人喜欢了,要不是老子是穿越的,早就知道他是一个大贪官是明朝第一大奸臣,八成也会被他所迷惑!

嘉靖二十四年元日,朱厚?带着满朝文武重臣莅临营团军犒军阅武,满朝文武都对军容严整、操练得法的营团军赞不绝口,称颂高拱、俞大猷和戚继光三人公忠体国,堪称朝廷栋梁,家国一柱。惟独严嵩上了一道密疏,建议将高拱、俞大猷和戚继光调离营团军。他的理由还真不少:高拱在江南为官的同年多有附逆者,尤其是他同科的状元赵鼎、探花齐汉生等人,不但联名攻讦新政,被皇上廷杖罢黜,削籍还乡之后更投靠了江南叛贼,据说还要为叛贼写诽谤朝廷攻讦新政的檄文;俞大猷是福建人氏,曾举荐过他的广东兵备道朱纨是否附逆虽尚未可知,但他的同乡、南京兵部侍郎张经附逆却是不争的事实;而高拱和俞大猷去职之后,戚继光太过年轻,独掌一军恐不能服众,因此也应一并调离。

在奏疏的最后,严嵩说,三人在营团军任职,多以小恩小惠笼络将佐兵士,使朝廷第一强兵营团军上下数万精兵健卒“只知有高、俞、戚,而不知有皇上”,而且这三人“出则同行,入则同食,私交甚笃,情同手足”,“倘若此三人有不臣之心,策动营团军谋逆作乱,则皇上危矣,朝廷危矣,我大明列祖列宗之基业危矣!为求百官万民千秋福祉,为求家国社稷万世治安,臣沥血上奏,恳请皇上俯允臣之所请,将此三人改授要职,分置各地,则臣之大幸,朝廷之大幸,社稷之大幸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