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掠许可?一提到这个词,几名海盗头目的眼神明显变的不太一样,大家的眼睛里,都燃烧起一团名为希望的火光,直勾勾的看着杨承祖。在这一刻,不管他们曾经的立场是什么,但是于此事而言,显然是站在同一战壕里,都希望此事能成。
大明朝在朱元璋时代实施海禁,不管后世人对这个政策如何诟病,但必须要注意的一个前提是,实施海禁的背景是国家刚刚建立,连粮食都得不到保障。这个时候如果让人出海贸易,那谁来种田?
是以在洪武朝实施的禁海,绝对不能算做错误,于永乐朝开始的郑和下西洋,更说明了大明朝廷的制度并非僵化不变,对海洋也不是不够重视。但问题在于,大明是且只能是一个大陆国家,对于海洋没有太迫切的需求。
说到底,就是大明朝靠着农业就能实现自给,并不像欧洲诸国那样,有着海贸获利需要。再者就是受技术条件限制,明朝所统治的疆土,已经到了其能力的上限,继续扩土一来不现实二来守不住,所以也就对大航海没兴趣。
还有一点就是争权方面的考虑,也让朝廷主流势力,与沿海的豪门大族保持一致,并不赞同海洋航行。海上行军,远离本土,还要保持强大的武力,俨然一国。
要想保证带兵官不会谋反,最高领的必然是太监,重视海运,成立皇家舰队,就肯定会导致太监拿权。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大夏宁可抗旨,也不会把宝船图纸交出来。
在政策的层面上,固然现在的朝廷并不真的搞海禁,但是朝廷不会鼓励盗贼,更不会颁私掠许可这种东西下来。一般的渔民,也不会想到这种东西存在,即使是那些海商家族,也没想过有这种文书存在,自然就谈不到为自己运做。再说故土难离,除非是活不下去的,谁又放着天朝上国人不当,去化外番邦过日子。
许氏这帮海盗长年在海上航行,与扶桑人以及佛郎机人打过交道之后,眼界已经与普通的大明百姓大不相同,思想上也比较开化。
在海上航行久了,见多了无主岛屿,又见了佛郎机海外总督的威风,许洋从几年前就开始想着在海上立国,自立为王。大明朝廷对于称王者不会容忍,在大明境内立国,肯定会遭到明军疯狂绞杀,即便是那些海商家族,也不会容忍他们真正立国。这种算盘乃至于立国的谋划,一直停留在纸面上,并没有真正落实。
宁波之战的目的之一,也是以战迫和,希望通过一场大胜,让朝廷认识到许氏海盗团体的实力,答应他们海上立国的要求。可是天不随人愿,这次大败,让许氏元气大伤,不可能再提立国的事,可是许栋却并不想因此就放弃掉这个构想。
既然大明境内不能立国,那就去其他国家境内建国。南洋诸国的羸弱,他是看在眼里的,只要有了足够的时间恢复气力,他和他的部下,在南洋立起一片基业也大有希望。或者说,只要得到朝廷的允许,他们立起这个立国旗号,还是能吸引大批海上男儿归附于自己麾下,即使打不过明军,欺压一下南洋那些弱国还是很有希望。